1636期 第153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12-20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新时期陕西省道路旅客运输发展的思考
新闻作者:文 / 赵 晶

近些年,道路旅客运输市场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大发展、大创新的变革时期。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如何破解道路旅客运输在发展、管理和经营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保障其稳定有序发展,成为目前的首要任务。
2015年,陕西省共有客运线路5930条,客运线路总数较2014年同比下降1.46%。2015年客运线路平均日发班次51241班次/日,较2014年同比下降3%。2015年陕西省共有营运客车客车25609辆,客运量61436万人。较2014年客车数量减少1.5%,客运量减少1.2%。
2016年上半年,交通运输主要指标有所放缓,客运量降幅扩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趋缓势头。全省1至6月累计完成公路客运量3.05亿人,旅客周转量144.44亿人公里,同比增长0.27%、0.07%。
从部分冷热线营运车辆营运情况调查来看,受其他交通方式影响,无论冷热线客流均大幅下降,上座率及收入也呈下降趋势,省际长途客运班线2014年、2015年受高铁影响较大,今年下降有一定减缓,部分接驳运输客运班线有所回升;省内短途客运班线持续下降且幅度较大。除铁路外,私家车、网络定制班车、黑车等因素是造成省内短途客运班线客源分流的重要原因。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力与运量失衡的矛盾突出。从90年代后期开始,客运企业以班线客运为经济效益的主体来源,在发展过程中过多注重了运力的发展,忽略了市场结构需求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导致客运市场日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供需现状。近年来,民航平民化、高铁网络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和私家车普及化的发展趋势,正在逐步压缩道路客运的发展空间,使道路客运市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公司化经营程度不够,长途客运挂靠经营现象普遍。陕西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开始了公司化改造工作,效果良好,但目前仍有许多国省道普线及省际长途客运线路采取资金抵押的单车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实质上是经营权的变相转让或转卖,不属于真正意义的公司化经营。企业与车主之间由于产权不清晰,线路运营主体混淆,易造成纠纷。挂靠车辆常出现服务质量低下或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行业诚信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行业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传统运输业无法适应当前形势。客运市场缺乏骨干企业,运输经营主体表现为多、小、散、弱,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普通运输供给过剩,高品质运输供给不足,结构调整缓慢。
“黑车”与“互联网+”双重冲击客运市场。传统道路运输服务较为僵化、单一,而非法营运的“黑车”具有“门到门”、随叫随到、收费低等比较优势,为一些群众所青睐,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由于城市框架的不断拓展,城乡私家车的大幅度增加,在“互联网+”的当下,道路客运班线特别是城乡和中短途客流量的减少,造成运力资源过剩、客运效益下降的不利局面。
农村客运发展举步维艰。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村与村、村与其他乡镇间断头路较多,大环线没有形成,不利于农村人民群众乘车出行;二是客源减少,季节性明显。三是运力发展不平衡。四是非法营运猖獗。五是农村客运运价低,尤其通村客运面临举步维艰的状况。
行业管理基础建设较为薄弱。一方面,顶层法规制度、政策手段等规范化管理未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变迁。另一方面,行业发展规划滞后,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线路布局、运力调控等没有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指导上缺乏前瞻性,造成工作被动局面。
对策和思考
优化客运线路布局,发展联程运输新模式。一是向实行公司化经营的企业优先倾斜,并根据客流情况及发展趋势采取调整、合并等方法重新审批。二是建立健全客运线路统计、整理制度,控制线路之间重复里程的长度或比例,科学、合理的布局客运线路。三是针对旅客出行新需求、新特点,整合运输服务资源,优化运输组织,加快发展公铁联运、空巴联运、定制客运等联程运输服务新模式,节省中转换乘时间,提高旅客出行效率。四是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稳步扩大道路客运企业在运力调整、班次调整、车辆更新等方面的经营自主权,优化线路资源配置。
深入推进道路客运公司化、集约化经营。首先逐步解决车辆产权清晰的问题,不能急于要求企业实行“公车公营”。其次要为解决挂靠经营创造好的经营环境,对现有客运班线分步进行线路改造。
鼓励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鼓励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以资产为纽带,鼓励改革创新,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增强龙头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道路客运转型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在精耕细作客运班线的基础上,提供多元化、高品质、定制化的出行服务,延伸“吃住行游购娱”等增值服务,彻底改变当前单纯依靠运输业务维系企业生存的局面。
积极开拓新兴客运业务和定制服务,加快运输组织方式的结构调整。对铁路动车不停靠的中小城市、乡镇以及与铁路运输的衔接等盲点进行全面覆盖。支持客运“品牌化”战略,高起点,高标准,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开展长途客运接驳运输、结点运输、循环发车和设置城市卫星客运站点等形式,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及调度水平;探索发展客车小件快运、汽车租赁、城市共同配送、城市通勤车运输等交通运输行业新兴服务业态。
加快道路客运企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旅游客运。充分利用客运站点的聚集、辐射效应,大力发展商贸、旅馆、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实现以运促商,以商促运,商运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通过打造“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电商”云平台模式,实现“运游结合”,大力开拓与发展省内特色旅游客运市场及专线。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科学规划城乡客运发展,坚持车头向下,整合城乡客运经营主体、运营网络和跨区域线路,根据农村客运的客流特点定制服务。购置适应农村道路状况的客运车辆,调整和制定适合农村客运的低票价政策,让农民兄弟乘上“经济车”。积极争取政府扶植政策,确立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车辆的公益属性,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减轻企业负担。
加快道路运输综合服务信息体系建设,创新营销模式、推进服务电商化。新常态下,道路运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借助大数据、云技术等互联网新技术开展营销活动,积极推进和应用电商模式,将旅客需求信息和企业服务信息、车辆动态信息等互通互联,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道路运输的客联网、物联网。
联合执法,多措并举,深入开展客运市场整治活动。道路运输主管部门要联合当地政府、公安、安监等部门,组建联合执法力量,重点取缔非法设立的停靠站点,打击“黑车”,严厉查处坑、宰、甩客等违法违规行为。
随着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和传统客运企业应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寻找转型路径,顺势而为、融合创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丰富多样的定制人性化服务。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