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期 第153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12-20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独爱玉米粥
新闻作者:文 / 谭小云


但凡陕西武功地区的人每天早饭都爱喝一碗金灿灿的玉米粥,当地人也叫它包谷糁,作为本地人,我也对玉米粥情有独钟,这就像西安人早上爱喝糊辣汤,汉中人爱吃热米皮、兰州人早餐少不了牛肉拉面一样。
玉米粥,即成熟玉米磨成的玉米粉粒为主要材料熬制成的粥,它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具有养胃,降压等功效,适合作为早晚餐食用。“玉米粥”也曾被列在清朝皇帝的御膳谱里,在德龄著的《清宫琐记》中,就记载着慈禧太后爱吃玉米粥的事。相传,此粥是康熙皇帝一次去深山打猎时,在一农家食用此粥,赞之美味,康熙一连吃了三碗。后来,康熙皇帝让这家人的儿子在御膳房里专做玉米粥,从此,玉米粥便写进了御膳房的食谱。
“玉米粥”制作简单,首先在锅中根据所需添加水烧沸,取适量玉米糁淘净下锅,再加一点点碱面,用勺反复搅动,直至锅中不起小疙瘩,最后盖上锅盖小火慢熬20分钟,香喷喷的玉米粥就可以出锅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吃玉米粥的人越来越少了,一直以来,我却独爱玉米粥,每年秋收后,总会有亲戚捎来一些自家产的玉米磨的包谷糁,每次看到这黄灿灿的玉米粥便想到了小时候和母亲生活的点滴。
小时候,我们那里的人生活较为艰苦,主要以粗粮为主。“玉米粥”作为早晚主食,加上馍馍、就上一碟咸菜或者自己家种的白菜、菠菜做成的小菜,便成了乡里人的一道美味佳肴。那时候,家里除了玉米就是小麦,等到太阳晒的正好时,母亲便将自己种的玉米和小麦一遍遍的晒干,拿到村子的作坊磨成白白的小麦面粉。金黄的玉米面粉,还有黄灿灿的像珍珠一样的包谷糁,顺便送给左邻右舍一些尝尝鲜。食材虽不多,但经过母亲的精心制作,我们的饭桌上总少不了香喷喷的白蒸馍,黄蒸馍,金灿灿的玉米粥,然而母亲总是把白蒸馍留给爷爷奶奶和我们姐弟,她自己吃的黄玉米面馍馍,因为那时候的小麦比玉米卖价高,除了自己家吃用外,还有一大部分麦子是要交公粮,剩余一小部分卖了补贴日常家庭开销。母亲总是想着法儿给我们变花样,她自创了一种面条和玉米粥烩的面食,就是将擀好的面条下进熬的糊糊的稍稀一点的玉米粥里,然后放进炒好的香菜、蒜苗、胡萝卜,锅里提前下进黄豆,红薯,土豆,煮熟后调上简单的佐料,一锅色香味俱全的“大餐”便呈现眼前,我们姐弟每次都是饭一上桌便迫不及待的动起筷子。当然这种“盛宴”母亲也不是经常做给我们吃的,因为做这饭是比较耗时的,母亲总是那么忙,每天早起晚睡,忙碌于田间地头,回家又是洗衣做饭,伺候一家老小。
记得有几天,我老抱怨母亲做的玉米粥不好吃,说不如邻居大妈家做的香,便和母亲赌气不吃饭,直到有一天看到母亲抱着一大摞被套和棉花兴冲冲的拿到家缝时,我才明白了:原来母亲为了补贴家用揽到了给学校学生缝被子的活儿,每天早上着急去干活,煮饭的时间火候都不够,难怪不好吃。从那以后,我便在母亲出去后帮她操心着给灶上加柴添火熬饭,熬出和母亲之前做的一样香甜可口的玉米粥。
2002年底的那场大雪之后,我便再也没能吃上母亲熬得玉米粥,那年母亲因为常年操劳,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落下后遗症,在多年卧病期间,由于考虑到玉米含糖份高,慢慢的不再给母亲吃玉米粥,虽然有时候她想吃,也被我们婉言拒绝,直至母亲离世再也没能喝上一碗玉米粥,这是我心里永远无法抹去的伤。
当每次端起一碗玉米粥,我便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做的玉米粥,那种味道香甜久远,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那是母亲对我们姐弟深切的关爱和无私的奉献,它也寄托着我对母亲无尽的思念。现在,我也会给我的孩子经常熬玉米粥,我会将母亲这种无私的爱传承给我的下一代,让他拥有同样的优良品德,并代代相传! (作者系武功收费站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