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下一版 >
黄河曲渚通千里
----------陕西修筑“沿黄公路”造福百万群众
新闻作者: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石志勇 张 斌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一条依偎在母亲河身旁的陕西沿黄公路,翻过崇山峻岭、连接峡谷沟壑、穿越平原湿地,正顽强地向前延伸着。
将于8月全线贯通的陕西沿黄公路,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乡,南至渭南市华山脚下,全长约828.5公里,总投资64.5亿元。串联4市12县72个乡镇1220个村,惠泽沿线群众超过200万人,连接9条高速13条国省干道……将为昔日交通不便、闭塞落后的沿黄连片贫困地区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
“每向前走一步,就要炸掉196方山石”
黄河过河套地区,由鄂尔多斯高原挟势南下,左带吕梁,右襟陕北,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谷深在100米以上。车行沿黄路上,山高路险、梁峁连绵、沟壑交错,路基以上就是高山峭壁,数丈之外便临百米深渊,滚滚黄河深涧腾蛟,如此险峻的环境下修路架桥谈何容易?
在延安市宜川县境内,一段28公里长的公路穿越无人区,曾让中铁十八局集团的施工人员犯难,这里无电、无水、无信号、无施工场地。“进去时找不到立锥之地,更不知道从何处施工。”中铁十八局集团五公司项目部经理赵建平说,“为了让工程机械和施工人员进场作业,我们绕山修建了相当于10倍于主体线路长的便道,总长达277公里。”
技术要求高、工程数量大、土方爆破多是沿黄公路宜川段施工中遇到的“三难”,架桥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常常“趴”在七八十米的峭壁上分段掘进,用液压破碎锤一点点凿穿石壁。延安市交通局宜川项目组组长苏东东说,宜川段平均每隔600米就有一座桥,每隔300米就需要炸开一个涵洞,每向前走一步,就要炸掉196方山石……
不仅在宜川,沿黄公路修筑过程中的难点遍布全线:由于地势险要、无路可达,测量只能依靠绳子从绝壁上放人作业,韩城段的测量则是从对岸邻省乘船过来进行;沿线地质环境复杂,砂岩、沙砾、风化石乃至湿地等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施工人员不得不想尽办法,强夯法、砂石桩法、抛石挤淤……各种高难度建设方法在沿黄公路上几乎用了个遍。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沿黄路如蚂蚁啃食般一点点向前延伸。
“美丽沿黄路,撬开致富门”
悬崖峭壁上凿开的通途,打开了常年困囿于此的群众通往外界的路。
陕北是中国红枣主产地,习惯于种枣的农民这些年来连遇“卖枣难”。“不是不想卖,是根本没人来买。别的地方10月份就卖光了,我们得等到来年三、四月才有人上门。路不通,好枣都放成了陈货!”42岁的泥河沟村民武志平说,“现在路修通了,枣也不愁卖,游客也来了,村里越来越热闹。”
眼瞅着过去的“毛驴路”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宜川县马树坪村9户人家全部平整了宅基地,已盖或准备建新房。“建房子的材料运不进来,只能住破窑洞。现在公路通了,日子会越来越美。”马树坪村村民赵红彦的话语间满是期待,往日生活的贫苦早已被憧憬的喜悦替代。
在渭南市合阳县岔峪村,随着沿黄公路修通,出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归”。“我从15岁就开始外出打工,还买了房子,没想着要回来。”回村开起第一家农家乐的李红林颇为感慨,“现在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好日子来了!”
“路通了,人心都活络了”
随着沿黄公路全线通车日期的临近,依托厚重的黄土文化和红色资源打造文化旅游景观,正成为沿线的重要规划。在能源大县神木,当地不但规划了4个特色小镇,还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帮助农民增收;在大荔,25公里环水自行车道让沿黄路既增颜值又添动感,带火特色旅游;韩城市与宜川县还南北牵手,打造了包括壶口瀑布、司马迁祠等景区在内的“一小时精品旅游线路”……
沿黄公路沿线遍布着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海红果、红枣、核桃、花椒、冬枣等,犹如待嫁闺秀。随着沿黄公路的开通,这些农产品的外销渠道更加通畅,沿线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榆林市神木县万镇,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地带,是远近闻名的枣乡。如今,当地一座投资5000余万元,总占地82亩的大型现代化红枣加工厂已矗立在沿黄公路旁边。
“路通了,人心都活络了。”清涧县高杰村镇木家山村村委会主任白照辉说。紧邻沿黄公路的木家山村从2015年开始种植板蓝根、黄花、射干等中药材,每亩地平均收入比过去种玉米增长了2倍以上,村民们尝到了依靠特色产业致富的甜头。眼下,合作社正计划将药材种植面积从1400多亩增加到8000亩,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
“随着沿黄公路通车,一条兼具生态、观光、旅游、文化、城镇发展诸多功能的经济带也将形成。”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徐明非说,沿黄公路连接了沿线50余处名胜古迹及30余处农业特色产业园或经济带,对促进陕西能源化工基地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应急抢险等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