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期 第160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7-08-29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第一版 下一版 >
马树坪村的笑声
新闻作者: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石志勇 张 斌


盛夏的夕阳,借一场暴雨,在黄河上画出一道彩虹。
景色如画的马树坪村是革命老区延安市最偏远的贫困村,也是黄河晋陕大峡谷地势最险要的地方。村民的日子曾过得充满苦水。
“买袋盐,都要翻三座山到镇上去。”与外界连接的只有羊肠小道,要出门必须翻越连绵不断的大山深沟,村民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靠天吃饭的生活。
6月22日下午,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半山腰上的马树坪村陷入泥泞。记者见到村民付长红时,这位44岁的陕北汉子正扛着铁锹,在雨水中高一脚低一脚地爬上山背梁,疏通并排除存积在父亲留下来的两孔旧窑洞上方的积水,防止暴雨带来的安全隐患。
尽管现在付长红在大雨天还会担心村子半山上旧窑洞的安危,但已不像多年前还要面临长时间出不了门的困窘。
2016年5月,总长828公里的沿黄公路,修到了马树坪村口。顺着村口的土路走上5分钟,就能来到黄河岸边新修通的沿黄公路上,付长红和村民们再也不用“望雨兴叹”了。
有着陕西“一号公路”之称的沿黄公路,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乡,经延安市和韩城市,南至渭南市华山脚下,沿途经过陕西省4市12县72个乡镇1220个村。今年8月通车的沿黄公路,不仅是一条贯通陕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是促进黄河沿岸地区广大贫困群众生存环境提升改善的大通道。
对于马树坪村来说,沿黄公路带来的改变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这个只有9户40多口人的小村庄,过去到外面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只能在贫困的山坳里“打转转”。柿子熟了只能烂在树上,辛辛苦苦种下的花椒往往被低价卖掉。村里的孩子们上学要翻山越岭几个小时到镇里,因为路途遥远很多孩子只能住校,只有到周末才回家。
看病就医更难。48岁的村民赵红彦说,过去村里人害上急病,需要五六个村民轮流用担架抬着,走几小时山路抬到最近的马路上,再用车送到镇上医治。村里的妇女生孩子,也只能在村子用“土法”接生,遇到难产才会从镇医院请大夫过来救急。
“俺当时想,咋个瞎了眼嫁到这来了!”村民石便绒说。由于生活困苦,周围很少有女子愿意嫁到马树坪村,那些已经嫁过来的也是满腹怨言。石便绒说:“俺二十几年前嫁过来的时候,是骑着骡子来的。”如今,随着沿黄公路的修通,她家里不仅盖了新房,还花5万多元买了一辆皮卡,石便绒的心情也好了许多。雨后坐在家门口和邻居们一起“拉话话”的她,听到别人说起她当年“撵富没撵上”的玩笑,脸上浮现出羞涩的笑容,一句“现在打俺俺也不走”把邻居们都逗乐了。欢快的笑声在村里回荡。
眼瞅着村里过去的“毛驴路”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村民们的心思也活络起来,一块块宅基地已经平整好,7户村民已经准备建新房。赵红彦说,过去路不好走,建房子的材料运不进来,村民们只能住在窑洞里。现在公路通了,想着很快可以住上宽敞的平房,大家心里都美得很。
“路通了,有人来了,脑子想得也多了。”沿黄公路拨动了村民的心弦:村里修起了大水窖,付长红新买了冰柜和智能手机,并玩起了微信。
“娃们出去上学打工,带回来许多网络新知识,俺们也在努力学。”赵红彦说。
眼下,付长红打算在村口路边开个农家乐。村里其他8户人家,也都有了开农家乐、办小商店、搞种养等新念头,还想和扶贫干部一起把村里的柿子和花椒卖出更好的价钱,也有着把村口到沿黄公路的那小段土路早日变成水泥路的新想法。
而在付长红心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愿望。“俺们村子离壶口瀑布只有20多公里,但过去要绕道两、三百里路才能到。村里除了生产队长,都没见过瀑布长啥样。现在沿黄公路马上就要通了,听施工队的人说,从俺们这里到壶口瀑布开车只要几十分钟,乡亲们都想尽早到壶口瀑布去看看哩!”付长红欢天喜地地说。
“俺也想去啊,看看到底有啥美的!”68岁的老妇康荣花拄着拐杖、佝偻着身子凑上来说。她的插话,让村民们再次发出一串欢快的笑声。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