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2010年开始采访沿黄公路,数次断续穿行于晋陕大峡谷之中,黄河已是熟悉的身影,随着季节、时间、天气的不同,每一次看见黄河,都是不一样的风景。今年7月底,陕北榆林地区暴发史上最强烈的暴风雨,我沿着新修建的陕西沿黄公路,自府谷到华阴,穿行于晋陕大峡谷与黄土高原之间,借助沿黄公路,领略了漫天雨雾、万宗汇流、风情万种的黄河。榆林沿黄公路长达495公里,占陕西沿黄公路半程多。这里有晋陕大峡谷最为险峻的路段,这条路的开通是筑路者在黄河危崖上艰难劳动的成果;这里有农副产业的转型升级,村民依托一条公路焕发的致富热情;也有文化工作者、艺术家对这条公路文化价值的悉心发现。
二十年历程话修路
榆林沿黄公路建设,历时长久,地质地形复杂,工程推进艰难,期间的曲折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榆林的府谷、佳县、吴堡等县城,地理位置与黄河山水相依,老乡走的是石崖上的“石梯子”,只容一只脚,这种原始的“沿黄土路”也只有当地人敢走。沿黄公路早已是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出行的重要道路,地方政府与群众修建沿黄公路维持着高度热情。因此,榆林沿黄公路在全线修建得最早,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8年,分阶段按不同标准修建了105公里,这些路段一直在地方路网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落实陕西建设沿黄公路的全局规划,2009年7月,榆林段沿黄观光公路开工,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为府神分界至清涧县桃昌源段289.4公里;二期工程为府谷县王大庄至水泥厂段6.8公里和清涧县桃昌源至榆延分界段19.7公里,到2014年,榆林段沿黄公路全线贯通。2016年8月开工建设的沿黄三期工程是一次全面的升级提高,主要任务是加宽、改造不达标路段,治理高危边坡,完善标志、标线、护栏、养护工区等附属设施,实施绿化工程、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增加观景台等服务设施。
榆林段沿黄路在悬崖峭壁之间艰难穿行,石头、砂岩、黄土、风化石等不同地质构造同时出现,施工难度非常大。施工人员冒着山石随时滚落的危险,挂网喷铆、治理边坡作业。沿线地质环境复杂,想尽办法,各种高难度建设方法几乎用遍。沿黄公路的修建,凝聚着榆林交通人的汗水和心血,寄托着陕西人民的美好愿望。施工人员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在沟深坡陡、土石纵横的悬崖峭壁间,一点点、一寸寸向前延伸,凿出一条榆林黄河之路。
路域带动 物质精神双丰收
榆林段沿黄公路贯通时间较早,路域带动效应已经显现。沿黄红枣产业创出了文化品牌,不仅有红枣咖啡、红枣饮料等新创的红枣深加工产品,产枣的村庄也被逐个打造成乡村文化的典范。沿黄乡村游盛名远播,古堡古村落原汁原味……魅力黄河吸引着游客、乡村文化志愿者、画家作家等文艺创作者,不断走上榆林沿黄公路,诠释着精彩纷呈的黄河情节。
神木段沿黄公路有座“曼乔庄园”渐渐闻名,这是一个生产红枣咖啡的企业,早在我2015年采访神木沿黄路时就曾听闻。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沿黄红枣深加工的领头企业。仅一个镇就有6万多亩红枣,平均年产量在2500万公斤,依靠传统的红枣销售,很难在市场立足,当地农产品产业急待升级。神木段沿黄公路的贯通,提供了机遇。一方面依托黄河岸边的红枣产地;另一方面交通运输方便,沿黄公路边是红枣深加工企业最好的选址。这一类新型红枣企业在沿黄公路上方兴未艾,逐渐成长起来。
沿黄地区因红枣闻名,几个村庄因为“千年枣林”大名鼎鼎。清涧王宿里村是最早开发的千年枣林休闲旅游村庄,这里的农户有成熟的接待游客的经验,开创了美术创作写生基地。榆林黄河风情一直是画家们钟爱的创作题材,这些美术创作基地隐身在黄河边的村村落落,将外来的动力与活力、知识与文化悄悄带进一个个村庄。艺术家、文化人的到来,为村民灌输着自觉的乡土文化意识。2015年,当我采访沿黄公路,路过佳县泥河沟村的时候,一个来自北京的“乡村人”民间机构的志愿者正在这里开展有趣的活动。他们组织村民把古老的村祠妆扮起来,自编自演或传统或现代的节目,村里在外工作的人们纷纷赶回家助兴,四世同堂的家庭扶老携幼参与活动。问及几位志愿者,怎么会发现这个村庄,千里迢迢地跑来参与村民活动?年轻人的回答令人深思敬佩,他们说这个村庄声名远播,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会议上,泥河沟村的千年古枣园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因保存了完整的旱作农业景观和山地传统聚落形态,泥河沟村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泥河沟村自古生长着一片千年枣林,面积36亩,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千年枣树群,1100余株古枣树至今生生不息,树龄最长的有1400多年。枣树肆意生长与民居盘根错节融为一体,整个村庄被覆盖在枣树的荫凉之下,人们在枣树下聊天闲坐,孩子与动物穿梭期间,这不就是人与村落与自然最和谐的图景吗?当人们离开村庄追寻新生活的时候,却忘记最好最美的地方仍然是故乡。泥河沟迷人的村庄生态在文化志愿者的推动下为世人所知。
何需走马逛景点 不如把酒话桑麻
今年7月,陕西沿黄公路全线贯通前夕,我再度行走沿黄公路榆林段,发现公路沿线正在兴建一处处水果采摘园,乡村旅游的项目愈加丰富多样,农户接待已成规模,农家游的宣传广告大打文化牌,村村有品牌,各具特色,令人目不瑕接。清涧高杰村的农户互通信息,自发形成接待网络,家家空闲的窑洞都已准备停当,随时能拿出来接待客人。我体验入住了村头一家窑洞,这家主人是对老年夫妇,三个儿女都在城里工作,小院里闲置着四孔窑,他们大方地将客人安排进自己孩子的窑洞中。窑里挂着家庭相框,两张大炕静静地等待着客人,洁净的水缸连接着自来水龙头,加上冬暖夏凉的窑洞气候,足够干净舒服地睡上一夜。女主人为客人在锅台上炒菜、蒸枣馍馍忙得团团转,当我坐在院里一株大桃树下歇息时,憨厚的男主人不停叫摘桃子尝尝鲜。清晨的鸟鸣婉转,院子的清新空气,提醒我屏气静心地感受田园的安逸。这个村庄附近就是无定河的“鱼儿峁”,无定河在这里优雅地摆头,历经百转千徊汇入黄河。看过无定河与黄河相互纠缠的地质奇观,路过高家洼,传来乡村的声音,仔细听听,可分辨出牛羊低声的嗥叫,小鸡啄食的欢快,篱笆门吱吱呀呀的响声,还有婆姨们掀起窑洞门帘的轻盈……空气中混合着食草动物的新鲜粪味和干草的清香,农户飘出枣馍暗香浮动,令人禁不住深呼吸乡村的味道。我用手机录下了一段乡村之音。村庄道路有古雅的路灯,沿着石头铺就的小路而行,便可以找到惬意的住宿,你只需叩响门扉,就走进了老榆林人的生活。何需走马逛景点,不如把酒话桑麻。
榆林市的下一目标是依托沿黄公路建设“通黄公路工程”,将更多的村庄与沿黄相连接。届时榆林农村连片结网,共同致富,也将绽放更丰富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