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秦川,明珠玉带,黄河之水,生生不息。
黄河在渭南流长159.5公里,河水自龙门咆哮而下,至洽川一带流势稍缓,每隔十余年,河床中便会形成波浪式沙峰逶迤数里,数日后自行销迹,称为 黄河“揭底”奇观。渭南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黄、渭、洛三河环城而过,数万年河流的冲刷,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肥美的水草,也造就了今日“河中三角洲,塬下路细细”的景致。
然而,长久以来,因为交通的不便,制约了黄河滩边贫困村庄的经济发展,数万群众守着好山好水却过不上好日子。2009年,为了挖掘黄河的美景,省公路局将黄河沿线旅游景区、产业园区、重点乡镇的连接道路纳入道路整体建设规划。位于黄河流域南端的渭南市抓住这一机遇,于2009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沿黄公路。渭南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宏德说:“渭南段沿黄公路,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修了整整8年,这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惠及3个县市、7个乡镇、40个行政村50万人口,我们真正做到了建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民,这条路不仅承载了人们的出行需求,还给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乡村旅游、特色小镇释放新红利,给世代居住在黄河畔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岔峪的致富梦
驱车驶入洽川,沿着新修的沿黄公路一路向北,不到十分钟,一个村庄扑入视野。新筑的护坡随山斜上,两排新宅梯次排列,村口山坡上一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牌格外醒目。
这个村庄就是岔峪,合阳县黄河岸边的一个偏僻小村。东临黄河,面对青山,徐水河在村南流淌,大沟壑向西延伸,是徐水河入黄河最后一村。这里风光旖旎,树木蓊郁,瓦舍鳞次,昼望黄河浩渺水波,夜闻黄河百里风涛。虽有着三千年的文明史,但一直交通不便,偏僻落后。
全村75户303口人,均属水库移民,其中三分之一是贫困户。村民所居老宅背靠土崖,面临常年雨水冲刷,属于滑坡地质灾害点,被省上列为整体搬迁村。2016年,村子开始就地安置搬迁,如今 29户已入住,计划2017年内全体村民将迁入新居。新居属典型的关中民居,青砖蓝瓦护头墙,大红灯笼悬房梁。走进去,三室两厅一厨一卫的单元式结构,和城里几乎没有两样。
见我前来采访,村民雷虎民非常高兴。他告诉我,以前村里只有一条土路通向外面,要去县城,先要爬个3公里的土坡,走一个小时到新堡村,才能搭上班车,去趟县城来回几小时是常事,逢上雨雪天,村子就成了孤岛,老人小孩更加行动不便。他觉得待下去没希望,于是选择出外打工。由于身体原因,人均年纯收入只有2000元,孩子又要念书,一家人生计难以维持,被列为重点扶贫对象。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和妻子决定回家种花椒。可是因为交通不便,大客商不来收购,他们只好将花椒卖给零星的小商小贩,价钱压得很低,一亩地除去投资成本,几乎没什么利润。
“现在好了,马上要搬新家了,沿黄公路也修到了村边上,我觉得希望又来了。”雷虎民说,自打沿黄公路通了,立马不愁花椒的销路了,再也不用依赖小商贩,他们直接开上农用车,用不了半小时就把花椒送到了韩城的花椒交易市场,一斤能多卖5毛钱。“我已经跟媳妇商量好了,等新屋建成后,准备开个农家乐,既能增加收入,还能照顾父母。”
在岔峪,有这种想法的,不止雷虎民一个。雷武义,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能行人。之前一直在县城办培训学校,养老院,收入颇丰。可2016年2月,他义无反顾地回村当了支书,挑起了发展的重担。
雷武义说,岔峪地处合阳黄河旅游核心区和徐水河湿地公园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又是西周古邑,有黄河奔流,面对龙居古寺,背靠伊尹故里,还有蜚声三秦的民俗“漂河灯”,文化底蕴深厚。如今,随着沿黄公路的开通,这里的交通更加便捷。
“路通了,徐水河也是湿地公园了,肯定以后游客会更多,我鼓励乡亲们把新屋建成农家乐,接待游客。发展黄河漂流或者水上娱乐项目,打造集旅游、度假、观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景、享农家乐,放飞身心,还可以感受淳朴的乡土文化、民俗风味,领略人文历史。享受纯净山水,土锅、土灶、土风情,家乡、家味,把岔峪打造成一个黄河西岸的最美驿站。”面对我的采访,雷武义侃侃而谈,一幅完整的岔峪远景发展规划图在他心里明晰起来。
秋日的阳光下,岔峪村的人们有的忙着收获花椒、有的为新居添砖加瓦,有的热情招呼着游客,有的下棋打牌……这一切无不预示着祖祖辈辈与徐水相依为命的百姓,在尽享便利交通带来实惠的同时,像徐水般奔向黄河母亲的怀抱,迎接新生活,开启新时代。他们心里都藏着一个发家致富的梦,这注定是一个最壮美的梦,最绚丽的梦,也是一个最真实的梦,最灿烂的梦!
全兴寨走上“全兴”之路
告别岔峪村,我们沿着沿黄公路继续往南,下一站全兴寨。一路上,两边的绿化带乔灌结合,错落有致,在阳光下,在微风里闪烁着生命的光辉。一尘不染的路灯杆上,太阳能路灯别具特色。向东边的黄河滩望去,是大片的荷塘,鱼池,芦苇,空中不时有珍禽飞舞,有名的,无名的,为宁静的湿地平添几分生机。西边,抽黄总干渠傍路而行,渠西鱼塘与荷塘相映成趣,是美景也是美食,是风光也是丰收。再向西展望,西山胜景映入眼帘,形态各异,黄土巍峨,这里有大规模的黄土峰林公园。
全兴寨村就藏于如此的美景中,与大荔咫尺相邻,和山西隔河相望,距合阳县城30余公里,镇政府10余公里。村民都是60余年前相继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逃荒要饭到此,村子原名叫“全姓寨”,因村民来自全国九省十八县,姓杂而全得名。
村民主要靠滩地沼泽地养鱼、种棉花为生。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方式仍像移民初期,平出一块地就盖房,大多住在无水的半塬高处,家家无院墙,要下到几百米远的河滩去挑水,然后存入家里水窖沉淀再用。由于水中含钠、硝,烧稀饭都不用放碱,养的家畜也不长膘。合阳最穷的“一山一滩”中的“滩”就指这里。
村民周栓成告诉我,从全兴寨到黑池镇,必须走一条三米多宽五六公里长崎岖坑洼的土路,稍大一点的汽车就进不了村。感到要下雨就得赶快往回赶,否则雨一大土路变成“水泥路”会被挡在半道。雨天父母常常拿着镢头挖个坑挪一步,把放学的孩子从坡上接下来。如此条件客商不愿来,卖棉花每公斤都比别处贱1元左右。没有像样的路是全兴寨村致富的障碍,更是1200多村民几十年的心病。如今,沿黄路的通车给全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别的不说,我女儿远嫁安徽,之前带着娃儿回娘家我都要雇车去华阴接他们,现在可方便了,华山旅游公司的班车开到家门口了,再也不用折腾了。”笑容在周栓成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
41岁的村民肖庆军从20岁开始养鱼, 家里有100亩鱼塘,是村里的养鱼专业户。他说今年养鱼的效益还不错,草鱼一斤能卖到7元,一年产量按30000斤算,仅草鱼一个品种就能卖20多万。这对以前的肖庆军是不可想象的。水产属于对运输时间要求较高的产品,交通不便让渔民始终赶不上好行情,周边市场行情好了,客商却过不来,只能眼睁睁看着活蹦乱跳的鱼变成了滞销品,价钱大打折扣,也不敢扩大规模。“养鱼投资风险高,几年下来我们村好多户都亏本放弃了,只有我咬牙坚持了下来。自从沿黄公路修通后,客商可以直接开车进来收购。看行情好,我就赶快出手,这才有了今年的好收成。”肖庆军说挣了钱,他准备再加大投资,搞规模化经营,再也不愁鱼卖不了了。
全兴寨村支部副书记梁焕英告诉我,最近山西一家投资公司正在与村子接洽,目前处于查勘阶段,打算把他们村打造成特色渔业小镇,走“渔业+观光”路线。建设仿古一条街,儿童水上乐园,“渔家小院”渔家乐、休闲垂钓等,不仅要吸引游客来玩,还要把客人留下来,到时候全兴寨可就真正走上全兴之路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