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新闻作者:■ 杜妮娜
沿黄观光路终于全线贯通了,在沿黄公路渭南段干了8年的李宏德,见证了其中的艰辛。李宏德是渭南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从2009年开始,投入到了这条路的修筑过程。他说,这8年中最难忘的一天是渭河特大桥顺利合龙那一天。
2016年 9月23日 17时16分,沿黄公路华阴段,渭河特大桥最后一片T梁安装成功。600多个日日夜夜,数千工人顶酷暑,战严寒,离妻别子,夜以继日,终于换来大桥顺利合龙的时刻。“一桥飞架南北,华阴大荔变坦途,告别浮桥的日子来到了!”获知消息的人们奔走相告,拍手欢呼。
221省道洛河渭河大桥及引线工程,起始于大荔县赵渡乡乐和村洛河大桥东200米,经沙苑农场后,新建特大桥跨渭河至北社乡,沿已有道路改扩建至X319后下穿郑西铁路,继续向南沿东环路布线,终点接G310,长22.9公里。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其中渭河大桥长4710米,洛河大桥长426米,路基宽度12米,工程总投资约4.2亿元。
“作为沿黄公路控制性工程,渭河特大桥属陕甘渭河流域桥梁跨度最长、施工难度最大、技术标准最高、工期要求最紧的公路桥梁工程。全线都是50米T梁,对工程质量要求大大提升。”李宏德说,“项目于2014年12月16日开工建设,到2016年12月3日主体建成,用时不足两年。”
这两年,对于渭南交通人来说是不易的两年。项目负责人告诉我,建设前期,为了使项目早日开工,工程人员7次跑郑州,两个月内拿到了洪水评价报告和土地预审评价报告。招标过程中采用对项目的临建、信息化建设,施工专业化的内容进行了强制要求,达到施工单位进场45天内完成全部临建工作的良好效果,并顺利开工。作业过程中,项目管理专业化程度堪称必备的“上墙”制度。下发了包括质量管理、合同管理、安全生产、文明工地和试验室认证等各项管理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策划及阶段目标责任分解。
拿人们最关注的质量安全来说,管理处全程实施信息化管理,有施工微信群,随时在微信里发布最新动态,有视频监控系统,所有管理者都能随时通过视频查看现场施工情况,及时掌握工程动态,加强工程质量管控。
更重要的是,项目建设之初,这座大桥便早早承载起华阴和大荔两地百姓无限的期望。
总人口26万的华阴市,自古为交通咽喉所在,是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经之地。总人口70余万的大荔县,号称关中第一大县。东滨黄河,南临渭河,处在陕晋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重要位置,大西高铁穿境而过,现代农业区位优势明显,“瓜果之乡”,久负盛名。
然而,长久以来,隔河相望却咫尺天涯的地缘,束缚着这两块土地上的联通,制约着两地的发展。浮桥、摆渡,一直以来是华阴、华州渭河南岸人们去往北岸的主要通道,但长时间的绕行却是一段辛苦的旅程,往返两地耗时一天是常事。当得知沿黄公路渭河特大桥合龙的消息后,大荔县农民孔兴成兴奋地说:“这下好了,等桥通了,先开车去对面逛一圈。”
华阴市副市长田晓军说,之前从华阴到韩城走108国道得160公里,而从华阴走沿黄公路,只需要走98公里。近年来,两地特色优势产业的互补效应越来越明显,蔬菜与水果互通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运输大动脉,也必将促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渭河特大桥顺利合龙了,沿黄观光路全线贯通了,四季气候温和湿润的渭南展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渭水襟怀,主城区与周边区县的联系日益紧密,通行成本大幅缩小,这不曾想象的便利,成为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不竭动力,象征着开放,承载着希望,孕育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