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期 第161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7-10-17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第一版 下一版 >
路地共建携手打造美丽干线公路
新闻作者:文 / 刘正荣 刘正国


宝鸡,古称陈仓,自古就有“三秦要塞、八省通衢”之称,境内公路阡陌纵横,截至目前公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其中境内国家高速公路2条231公里,普通国省干线9条1028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1.47万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8.3公里。
作为国省干线公路的养建管部门,近年来,宝鸡公路管理局抢抓机遇,紧紧围绕“把宝鸡建成西部地区交通枢纽”的发展定位,积极打造“畅、洁、绿、美、安”的宝鸡美丽公路,同心协力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发展经济架起“连心路”。
以路网建设为抓手 提升路况质量
“十三五”以来,宝鸡公路局累计投资20多亿元,对5条160余公里干线公路实施了路网改(扩)建工程,大力消除拥堵路段和瓶颈路段,并对安全隐患路段通过优化设计修建隧道、桥梁等方式,提升道路通行条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宝鸡公路管理局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想,紧紧抓住关天经济区建设、“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机遇,围绕经济产业布局,加快重要路段升等改造,积极推进路网结构改造。宝鸡公路管理局积极向当地市政府汇报,以市政府名义在全省10个地市中第一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公路建设的意见》,从新增税收、市县联建、费用减免、吸引社会资本等12个方面全力支持公路建设,并探索推进BT、PPP等建设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路建设,有效解决了公路建设资金难题。全面推行“五化”管理举措,让懂业务、会管理、责任心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挑大梁、担重任,从工程质量、进度、计量支付等多个环节规范细化操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建立了信息化质量控制平台,对施工中的关键部位通过视频和电子程序进行全程监督,实现了工程质量全程可控。“十三五”以来,各项工程质量单点合格率均控制在92.1 %以上,关键指标合格率均控制在96.5%以上,均达到省行业主管部门要求标准,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以日常养管为抓手 巩固养建成果
近年来,宝鸡公路管理局在不断提升总结全省公路养护管理规范化经验的基础上,将宝鸡市城市市容管理模式和标准引入干线公路养护工作中,推进干线公路城市化养管模式,公路养护实现了从低标准、粗放型向高标准、精细化的转变,探索出了公路养护管理的“宝鸡模式”。
宝鸡公路管理局推行“工作机制常态化、清扫保洁常态化、日常巡查考核常态化” 的“三化”模式,用园林标准美化公路,切实做到了公路病害设施随坏随修,公路路侧绿化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路畅、景美融为一体,使每一位司乘都能感受到舒心的行车环境。近年来,宝鸡公路管理局累计投资800余万元,为公路养护单位购置养护自卸车、清扫车、洒水车、压路机、破碎镐、打草机等机具400余台,极大地减轻了一线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公路养护的及时率和养护水平。
针对公路日常养护维修,公路管理部门探索性的将养护与维修实施分离,组建了11个小修作业队,专门承担公路及设施的小修任务,而让道工专心从事保洁、绿化和管护。针对过村镇路段常态化保洁难等日常养护难题,通过修建花坛、栽植绿篱等方式,实现沿线商户经营摊位与行车路面有效分离,减少对行车影响。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将日常保洁责任落实到乡镇,对一些沿线小村组落实专职保洁人员,实现了公路保洁常态化。
以路域环境为抓手 彰显人本服务
近年来,宝鸡公路管理局坚持依法行政,深入开展了基层执法专业化、执法站点标准化、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严格管理公路建筑控制区、公路安全保护区和桥梁安全控制区,依法打击危害公路安全的采砂、开矿、爆破作业等行为,有效保护了路产路权。
宝鸡公路管理局依托数据联网和远程监控系统,全面落实“一超四究”“黑名单”制度,建立了与政府、运政、公安等部门的联合协作、联勤联动机制,公路超限率稳定控制在0.4%以下。按照“以市为主、市县共担”的发展模式,明确县级政府在资金配套、路域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责任,出台制度,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常态工作机制。以市政府名义成立路域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各县区路域环境整治纳入县区经济考核指标,并在市级新闻媒体就打分排名情况进行公开。
在抓好以路面日常养护的基础上,宝鸡公路管理局按照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要求,结合不同路段的功能定位和特点,积极利用当地政府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美丽乡村、绿色长廊和旅游产业开发等契机,主动配合,积极创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公路,为社会公众提供舒心、省心、安心、放心、贴心、顺心、暖心的“七心”服务。
在路网改建过程中,宝鸡公路管理局利用现有公路两侧废弃地段,修建了停车带,建成了公路服务区、风雨候车厅、停车岛;在城市出入口路段和危险路段前端,修建了20余块电子信息可变报板等配套设施;统筹养护道班等公路管理设施资源,积极向社会提供加水、如厕、停车等服务。深入贯彻安全和服务理念,守住安全“底线”和“红线”,改善安全条件,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