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期 第162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7-10-31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第一版 下一版 >
《远去的帆影:1870―1980年的汉江》
新闻作者:郭少言

推荐人:郭少言
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 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7年3月第1版
【推荐理由】
《远去的帆影:1870-1980年的汉江》是一本美丽的书。素雅的麻布硬封,护封有一张年久泛黄的汉江老照片,岸上青山连绵,河中风帆摇动,江边舟船林立。彼时的汉江是一条热闹的河流,民生仰仗的黄金水道。这是汉江航运能够被摄影术生动还原的年代――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是《远去的帆影》历史图片集所记录的汉江岁月,上至1870年,下至1980年,大多数照片拍摄于1949年以前。
2013年,我与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陕西旬阳)的刘贵棠等同志一行前往汉江沿线采访,亲眼看到筹建博物馆的同志在沿江各地方收集老照片,千方百计建立各方面人脉关系,寻找老照片的线索,我深知这些照片来之不易。有的来自当地的档案馆,有的是地方文化学者的研究收藏,还有旧货古玩市场的私人藏品,我们一一拜访了这些个人收藏者,他们或捐献或允许翻拍,均给予了热情的回应,甚至还有千里迢迢专程到旬阳的博物馆来捐献照片的。
当年随父在安康生活过的挪威传教士的儿子尤约翰数次回到安康,追寻童年记忆,他专程来到博物馆捐献了100余张老照片,使这批外国传教士们拍摄的老照片落叶归根,回到安康。这些传教士当年还拍摄了一部彩色纪录片电影。意大利传教士南怀谦在汉中的1904年至1914年的十年间,拍摄了大量玻璃湿版底片,这批老照片许多被收藏于汉中市档案馆,有幸被这本图片集收入。南怀谦的摄影几乎对汉中民间生产的各行各业都做了记录,甚至于某些重要生产活动的每个步骤都用照片记录下来。
来自汉中市档案馆的图片重要的部分还有:1874年至1875年,俄罗斯向中国派出一支科学和贸易考察团沿汉江考察,随行的摄影师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拍摄了大约200张照片。发黄褪色的湿版摄影,画面静美,构图极其讲究,有的还装饰着画意风格的椭圆形像框,照片的装帧与题款均表现出十九世纪末的古典画意摄影风格。其中一张摄于1874年的汉中市横跨街道的汉代牌楼,及街道两侧的清代店铺,是一幅真实的古代城市生活图景,从街上行人的虚影来看,为慢门拍摄的超大景深照片,至今看来纤毫毕现,令人惊叹。这批照片还出自有名的、无名的美国人,1936年修建西汉公路的总工程师张佐周,还有当今汉江文化学者张笃勤、刘建林、罗喜周等人的收藏……
“看,那个蹲在地上尿尿的小孩,现在该有98岁了。”翻看这些老照片时,我常常会惊讶,时光将人与物变成了什么样?只要有人物出现,历史便活了过来,时代的气息扑入眼鼻。老照片中的许多地方都是我多年来采访汉江沿线涉足之处,然而,我看到的景像与当年的风貌有着多么大的差异!这使我完全不敢相信它们是地球上的同一个地理坐标,更令我感到时间这个维度的厉害,这个维度使地理的平面概念增添了历史的纵深。看过这本书,我对于汉江的旅行才算得上是真正地完成了。
这种奇怪的感受使我意识到,汉江与人一样,有着生命的过程,从幼小到青壮年,渐次衰老,模样大异。在陆路交通欠发达的时代,人们依水而居,汉江是运输和出行的主要交通渠道,吃喝住行都与江河分不开。随着航运衰落公路铁路交通的崛起,人们生产生活的重心跟着转移到陆路沿线。因航运而兴的城镇因此变成了古镇古城,经济发展的缓慢或停滞使这些地方落在了时代车轮的后面,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大异于繁华之地。于是,衰老的汉江变成一条怀旧的大河,寄托着文人情愫,承载着人文情节。

我在襄阳看汉江的时候,结识了本书的编者李秀桦先生,他本人就是一本关于汉江的书。他用无声无息的十余年,走遍了汉江沿线的市镇港埠、船帮会馆,一个个地抄写着岁月斑驳的碑文,他大量查阅了汉江沿线78个县市的地方志文献,以及航运相关的历史记载,将史料、诗文与老照片衔接得自自然然。这些精练的文字将这本老照片摄影集变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汉江航运史……他,已然成为汉江故事的一个部分,《远去的帆影》必然属于这样的编者。 

结构与内容
第一部分“汉水流年”。展示了汉江及其支流褒河、任何、岚河、黄洋河、金钱河、丹江、堵河、唐白河,以及汉江流经的安康、紫阳、白河、丹江口等地的河流自然风景和城镇面貌。
第二部分“桨声棹影”。江上纤夫,各地杨泗庙,私营木船的社会主义改造,上世纪60年代帆船机动化改造,1976年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10周年汉江沿线组织军民横渡汉江……等等汉江上发生过的历史故事,还有汉江号子、端午龙舟赛等文化传统。看到那些纯朴的纤夫都是穿着普普通通的布衣拉纤的老照片,自然想起那些网络上流传的古铜色光屁股的纤夫照片,竟然还煞有介事地解释纤夫不穿衣服的理由,那些夺人眼球的表演照片实为一种拙劣的历史误导。
第三部分“港埠市镇”。看见市场、码头、集镇的兴盛。唐代记载汉江:“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有汉口樯帆林立的景况,汉正街密集的商铺招牌,山陕会馆的恢弘规模,沿江民居“千脚落地”的吊脚楼。还有襄阳城旧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轮渡,在汉江大桥尚未普及时这些渡口为民生所依赖。1936年的昭明台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老河口“七十二街八十一巷”鼎盛的街景。岳口那张照片尤为印象深刻,前年我去岳口采访,听老人说解放前的岳口十步一大店五步一小店,对照当时落寂的样子实难相信,看到这张1942年的宽幅照片,却似见到“行樯约物价,岸柳牵人裙”的唐诗景象。那个时代,岳口人烟辐辏,商贾云集,是天门、潜江、沔阳(今仙桃)的政经文化中心。
当年明成祖朱棣北修故宫南建武当,役使30万民工仿故宫修建了均州城。可惜的是,1958年因兴建丹江口大坝,均州古城被拆除,自此改叫丹江口市。有张图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均州拆除的前夕,楚风古韵,旧貌依稀,尤为珍贵。同时被全城拆除的还有郧阳古城。今天,站在古城的地理坐标上,我看到的只是一片烟波浩淼。1966年,山陕会馆“破四旧”的情景很有趣,有上房揭瓦的,有下楼点火的,有围观叫好的,人人干劲十足,恰似如今各地争着重建古镇,大兴土木修建仿古街,铆足劲制造假古董。历史真如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似左倾右摆的汉江水,从来没有安身过。
第四部分“世态百相”。呈现汉江文化东西融合、南北杂糅的多元风貌。这是人的主题,清朝百姓、官员,穿中式服装的西方传教士,民间艺人,庙会杂耍,出殡丧葬,道教活动,政府开仓赈灾,汉江水患中的灾民,1931年武汉洪水淹城。还有抗战期间迁到汉中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朴素却又妩媚的女学生。
这批照片多出自西方传教士之手,因此传教士在安康、汉中的活动是一个重点。有一张方济会在老河口开办的教会学校,阳光撒进宽敞明亮的教室,照着中国面孔的读书娃娃,几位西方神父歪着脑袋仔细查看学生的功课。这场景使我想起了爷爷,当我六岁的时候,爷爷每天给我教英文单词,听他说他的英文是幼年时街对面天主堂的神父给教的,早在我出生以前的许多年,那座天主堂就再也没有了外国神父。
南怀谦拍摄的汉中百业的照片也集中在这一章。鹭鸶捕鱼的江上生活,百姓修建竹笼围堰,水车生产,市场上卖甘蔗的,江湖医生,路边理发摊。山民宰猪,打草鞋,土法造纸、手工制瓦,冶铁、制香,做桐油伞,造猎枪,做藕粉,编竹箩筐……世态百相,包罗大千。
文字之功
本书的文字部分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的信息量,引经据典,优雅庄重。比如在一张剥茧抽丝的图片下,编者的文字提到南宋诗人陆游自长安入川经汉中时写下的诗句:“平原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引证汉中裁桑养蚕的历史悠久。除了文学上的引用,更多的是历史典籍的征引。书中大量引用了《汉中府志》《重续兴安府志》等方志典籍,使读者在读图的同时,对照历史记载与古典诗文,为一张张老照片铺垫了鲜活的历史背景。
书末的“汉江航运大事年表”透露了一点野心,从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铸造颁发给鄂君启的金节,作为其水陆商贸运输的通行证,一直记到1982年南阳港航监督所成立。这是我见过的时间跨度最为漫长的大事记,跨越了两千多年!
掩卷而思,真实不虚的影像,质朴端庄的文字,牵引着汉江从历史的深处款款而行,从青春走到白头。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