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期 第162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7-10-31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诗人远洲
新闻作者:文 / 周亚娟

认识诗人远洲,是在2005年冬天的一个下午。
那天,单位买了他的诗集《城市泥土》,他来结账,五本书共计93元。他走后,同事翻看《城市泥土》作者简介,忽然指着简介上中年男子的照片惊奇地嚷嚷:“诗人远洲,刚才来结账的那个人是诗人远洲。”
在我的潜意识里,诗人是充满浪漫气息的风度翩翩的才俊,与刚才那位少言寡语相貌平平的凡夫俗子格格不入。远洲?《城市泥土》?如此飘逸隽永、深远大气的笔名与如此清新凝重、引人沉思的书名难道出自于他?
然而,诗集封皮背面的诗人简介郑重地告诉我一个不争的事实:远洲本名张建民,丹凤县人,现供职于本县科技局。
匆匆浏览过几张图片,就翻到《城市泥土》的第一页,著名诗歌评论家朱先树写的序――《生命底色中的乡土情韵》跃入眼帘,一口气读完此序,对诗人远洲和他的《城市泥土》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于是就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浅薄庸俗而汗颜。于是就为与我同属一个县城,同居一条街道,相距不过百米之遥的诗人远洲的沉稳内敛,不事张扬而暗暗鼓掌。
一种冲动,驱使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城市泥土》的第一辑:生命中的泥土。这一打开,就打开了一位《接雨的女孩》:伸出嫩嫩的童心/接雨/接住那隔世的莹光/凉凉的雨珠/正在一如荷叶的掌心流淌//饱满的雨像一朵朵花/绽放出女孩浓浓的情愫/她似乎要进入每一粒雨珠/然后坐在里边/看世界结晶//干旱已久/再没有如此焦渴的时候/雨滴在她的面颊/切肤的快感/淋淋漓漓/她接住的是上苍的恩典……
噢,她接住的是上苍的恩典,是圣洁而博大的爱,她接住的是这个物质时代渐行渐远的真诚与爱心。再看最后一节:空空灵灵的雨/洋洋洒洒的雨/被女孩领着/向没有雨的地方奔跑。多么清新灵秀、温婉雅致的诗句,力透纸背直抵诗心的同时,从节奏、意境、情感上向读者展现出一幅清晰动感,美仑美奂的画面:一片空旷的大地上,一位如荷般冰清玉洁的女子,手托从天而降的爱,向没有爱的地方奔跑。是的,再也没有比这个时代更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爱的雨露,来滋润麻木、荒芜的心灵,来唤醒人性的复苏与回归。
我被这首清新空灵,意蕴深远而又通俗易懂的诗深深打动,我能感觉到诗人在用一颗真诚而柔软的心呼唤着人间真爱,他写出了人们在日益浮华的物质生活中,精神世界对真善美永恒的渴望和追求。
紧接着,我从诗集四个小辑中分别挑选了一些诗歌诵读起来,我读到了秋天《一树鸟》高过夕阳的惬意和欢欣,读到了《早春  那一星嫩绿》拱破地皮,刹那间爆发出的信念神圣的光芒,读到了《秦腔》唱合昼夜唱合天地唱得古今连在一起的雄浑大气,读到了《十月  我翻阅一本诗集》就像阵阵秋风翻阅所有掩着果子的树叶/就像锃辉的犁铧/翻阅土地……
之后的《屋檐上的狗尾草》《初识城市》《回家的时候》《补衣女》《猛然发现一轮明月》《坚持》《裸根》《妻子》《我的女儿》《蛇》等诗歌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一行行或温婉深沉、或激情浩荡、或淡雅含蓄、或机智灵动的诗句自然而然地吻合着我阅读的唯美心境。那对生命生存的顽强和自信,对生活的热情和执着,对故土的眷恋和痴爱,对亲人的思念和温情,对社会丑恶面的揭露和抨击,都是诗人对生活深刻体验、洞悉观察的自然流露。这些诗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绝不是诗人对生活直白的记录和描写,更不是一些深奥晦涩词句的堆砌。在诗作的表现手法上,呈现出一种独有的慧巧和冷静,给诗歌带来一种跳跃的美感和理性的哲思,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炭火》“燃烧/慢慢地燃烧/脱尽那层薄薄的黑衣/就能找到生命的辉煌/然后抖一抖灰/又是一次新的升华/只要信念醒着/心  绝不会熄灭。如《坚持》中:空间很空/寒流从细细的枝条间/一阵紧似一阵穿过/树剧烈地摇动着/却怎么也摇不落枝头/小鸟坚持的平衡。”又如《起伏》“一只脚刚迈上山顶/另一条路又跌入深谷/跨步的过程/岁月  老了一半/鸟  已远/而天空依旧/多少次凌霄/目光幻化成缥缈的山岚/为追寻一个远景/是谁敞开衣襟  看命运/看胸腔的呼吸/山峦般起伏。”
怀着一颗敬畏和好奇之心,我很想正面认识一下因为诗而离开官场,离开故乡,在西安闯荡十一年,又因为诗而放弃城市,重回商洛大山的诗人远洲。毕竟,这是一个流行着浮躁通病的时代,还有几人能甘于书房的孤寒寂寥去固守内心的清静淡泊,去苦守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家园。
终于,我查到了远洲老师的电话,拨通后,才知道他正在长沙参加《十月》举办的一个诗会,电话那头的他,热情而又谦和,语气里完全没有一个诗人拒人千里的傲慢和清高,他说回来后再与我联系。
半个月后的一天,远洲老师忽然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寒暄过后,我就将话题转入了他的诗歌。他并没有向我谈及他视为生命中最重的诗歌和艰辛沉重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静静地听完我对《城市泥土》的读后感,他淡淡地笑着说:“写得不好,多提意见。”那时的我,只知道他的诗同事们都爱看,至于怎样的好,好在哪里,我这个诗盲说不上个一二三。我竟然将自己在一些小报上发表过的文字拿给他看,他很认真地看了几篇,鼓励我说写得还算细腻,以后要多看书,看好书。现在回想起来,那天的我真是无知者无畏,一个无知无能的庸人,与一个经历坎坷、阅历丰富、才思敏捷的诗人在文化素养上横亘着一段多么遥远的距离,岂是一两篇文章,一两次叙谈就能够彼此沟通,心领神会?然而,直觉告诉我,他是真诚的,这种真诚,只源于我对文学的一份恭敬和爱好。
后来,与远洲的交往就多了起来,每写了诗拿给他看,他都很认真地点评,指导,写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他都如实地讲出来,有时让我茅塞顿开。时间长了,对诗歌我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由衷地爱上了诗歌这门语言精炼、寓意丰富、节律韵味强烈优美的文学艺术。
诗意人生,当是诗人远洲的真实写照。 (作者供职于丹凤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