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4期 第162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7-11-07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真假王徵墓
新闻作者:文 / 董邦耀


那天,在陕西省文物局采访时,还听说了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
西铜高速公路复线开工建设几个月后,才发现,线路设计想躲过关西名儒王徵的墓,却偏偏没有躲过……
2009年6月的一天,王徵的十二世孙王可举,突然得知有人在挖他家祖坟。他匆匆赶去,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在挖掘,说西铜高速公路复线要从这里穿过,所以对发现的古墓进行考古发掘。
“这是俺家老祖先王徵的坟墓。” 王可举说。王徵是明代大儒,号称中国“第一位机械工程学家”,陕西三原人,公元1644年去世,葬在家乡附近的辘辘把塬上。
“王徵墓不是在那边吗?” 考古队的人指指不远处的一个坟堆。
王可举哭笑不得。“那不是真的,这才是真的。俺祖先的墓,有18亩地,共4座坟。” 时年 61岁的王可举和当年的“老祖宗”一样想不到的是,自己精心选定的坟墓,在366年后的今天,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滚滚洪流,成了“被迁移”的对象。
“你有啥证据?” 考古队的人问王可举。
的确,几十米外的那座大“墓”,有直径十多米的封土,那是当年三原县政府报请省文物局认定的王徵墓, 十米之外的大路边,确实矗立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不像正在挖掘的这块平地。“那是人家随便指的……我家几百年上坟都在这里……”王可举觉得一时半会说不清这件事。
原来,1990年,全省普查文物,三原县文物局派人来确认王徵墓址。由于上世纪50年代修建水利设施,王徵墓的封土、石碑等被毁,所以来人一直没有找到,就问了当地的一个老汉,老汉随便指了个地方,实际上距真正的王徵墓地还有80来米。之后,三原县文物局在老头指点的地方堆起了封土,1992年,陕西省政府公布王徵墓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在此立了保护碑。这就是人们所见到的“王徵墓”。王可举曾去问过这个老人,为啥胡乱指?“瓜娃,我日弄他们呢,怕人来盗你祖先的墓啊。”
2009年1月,西铜高速公路复线开工。从三原辘辘把塬上穿过的这段公路,是包茂线在陕境内的重要路段,也是贯通全省南北中轴线上的重要路段。按照相关法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受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委托,对工程沿线进行考古调查。
根据省文物局《关于西铜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三原县官道墓的相关情况的意见》规定,在考古调查之后,文物部门建议建设方,工程穿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明代王徵墓,建议避让。此后,公路设计单位根据这个要求,设计线路时,避开了“王徵墓”。
真是弄巧成拙,当时避开的“王徵墓”,就是老汉指认的那个假王徵墓,真正的王徵墓被设计进了公路线。但负责考古调查和其后挖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并不清楚这些情况,还答复王可举说,这段公路已避开了王徵墓。
王可举却坚持己见。“口说无凭”,文物部门表示继续挖掘证据。此后,由于王可举和族人的阻拦,勘探无法进行。西铜高速公路复线K45+300处的建设,也不得不暂时停工。
这一停就是快一年。经省高速集团西铜改扩建项目管理处和文物部门以及施工单位,与王可举族人多次艰难协商,直到2010年4月,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才又继续进行,4月23日,在古墓处挖掘出了王徵的墓志铭。
看来,这次公路是没法绕了,王徵墓真得要迁了,王家后人也觉得这次是躲不过的,随后,省文物主管部门制定了王徵墓搬迁方案,将王徵墓整体搬迁至王徵故里――泾阳县龙泉乡王家村。
过了几天,西铜高速公路复线K45+300处旋即复工。王可举发现,王徵墓旁边的那个假王徵墓也不知被谁悄悄地推平了。
2011年12月8日,西铜高速公路复线如期通车。
据说,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搬迁故事,当年在坊间广为流传。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