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子,低。皮肤,黑而粗。脸庞,胖且圆。年龄,不惑往上,不逾知命,介于之间吧。忙碌着收银员、咖啡服务员、售书工作人员几个角色的她,放在人堆里,是个不引人注目的人物。也难怪,在普罗大众以貌取人,大美女、小鲜肉盛霸传媒的时代,“颜值”正日益成为社会万象生活中的“利器”。
认识她,是在一个周末的上午。听文友说,新出了一本书很好。想起琐碎杂事多,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光顾书店了,自感汗颜。于是,与文友身体力行。
步入位于古城南郊邻街三楼一隅的这家书店,海量的各类图书赫然入目,摆满书架后,又一处处码放堆积。一千对平方米的书店里,书的海,书的山,书况空前。正感叹自己竟不知有如此好去处,主动迎上来招呼我们的,是她。诧异于现时新生代扎堆的销售场所竟还有“如此这般”的营销人员时,进入耳膜的,是几声轻柔、恬静的声音:“您好,您想买什么书?”在询问我们的购书意向后,她详细介绍了书店的布局、图书的种类和摆放的地点,那声音、那举止、那态度,宛如炎热夏季吹拂的和煦轻风。
徜徉在书的海洋中,翻阅、品读,选定了几本书。时间像水一样流淌。两三个小时过去了,感觉有些口渴。来到距离门口很近的饮品区,售卖饮品的,也是她。既然自认为算作文化人,就喝咖啡吧。点单缴费,两杯现磨咖啡的价格,竟不及机场、酒店价格的一半。落座等候,不大功夫,她现磨的“拿铁”、“卡布奇诺”,又是她端着托盘送到面前。杯具实用而大气,咖啡杯置于小瓷盘上,又贴心的另放着小袋蔗糖,随你依据习惯的甜苦度适量添加。咖啡的气味浓郁而醇香。可能是杯子太满了吧,她小心翼翼放在桌上,自嘲地轻声说:“我是不是太实在了?”本来咖啡端来了,口感不错,此次服务也就定格在这里了,没想到,她又主动送来两杯纯净水,置于素雅的杯垫之上,说:“大夏天的,你们再喝杯水吧。”说实话,两杯水不要钱,也不值什么钱,却不由得让人心生感动。
书选好了,去收银处交钱。几个售书工作人员中,收银的竟然也是她。打价、收银、平展地放入手提袋,业务娴熟而老道。要走未走之时,她突然东寻西找,想附送一本书店自产的记事册给我们,无奈全新的已经没有了,她竟一再表示歉意。
一个偶遇的、不为“外貌协会”所认可的、在不同的书店劳作近二十年的、丰盈充实完美的当好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角色的、长期受书香熏陶的书店工作人员,富含服务书友的为之称道的内涵,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雅韵与润物细无声的外延。
人的一生,学习工作、社会活动、出差旅游、休闲逛街,见过的人何止成千上万,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又有几个?瞬间的永恒,她应该算一个。
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她一直在多个岗位上忙碌着,没停。
“请走好!”她微微额首,最后说。
这个书店,会经常来的,我想。
链接:
魏红建的名气在西安不是很大。在书店界的风景里,却是一个城市的地标。他是万邦书城创始人、总经理,自然也是旗下“关中大书房”的领军人物。
连锁经营的万邦书城和关中大书房,以“文以载道”的气质和风度,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吴敬琏、敬一丹、林青霞、郭敬明、柴静、乐嘉、芦苇、王若冰等近300位文化名人都与其有过交集。梁文道曾经在“开卷八分钟”里这样说:如果一个书店能办成一个城市的地标,那真是非常威风的。读者们默认关中大书房为西安的文化地标。“他是我们这座奔跑的城市中,一个可以承载灵魂的独立所在。魏红建真正是完成了一个无比威风的事。”
成长于碑林博物馆旁,就读于关中书院,198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的魏红建,本可以选择从事许多既有面子、又有银子的职业。做了教书匠,又去做书店的他,经历了多少磨难、委屈、白眼,又经历了多长时间门前修路、房租暴涨、纸媒萧条,局外人难以体恤。曾经连续几年的经营亏损,更让人难以承受。
然而,以西安历史文化的恢宏厚重,应该有一家对得起他的书店。
《关中大书房的故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地场景:一个年轻时尚的女子,可能是妈妈吧,带着一个小女孩,在收银台买书结账。本来是书店很平常的事了,可是当女子结了账转身走去,小女孩双手拿起书,在书上,轻轻亲了一下!
孩子爱书,中华复兴,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