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时代小编何为?“有脑子,生存,然后战斗;有良心,真我,不悔少做;有胆子,担当,告别庸俗;有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李亚楠从团中央轮训回来之后,在自己跟同事们分享感受的PPT里,这么写道。8月7日,我见到了26岁的李亚楠。
今年3月初,李亚楠通过西耀分公司、省高速集团、团陕西省委的层层报名推荐,成为陕西的唯一代表赴北京参加了团中央新媒体第六批轮训。在中国青年报社20多天的理论学习,在团中央新媒体中心做了三个多月微信公众号的编辑,有幸全程参与了团十八大的筹备工作,李亚楠收获满满。采访过程中,她难掩兴奋和学习归来依旧高涨的求知欲。
不停“刷手机”的快节奏
参观中国青年报社的报史长廊、融媒小厨,学习特稿采写、H5策划制作,倾听和参与每周评报,20多天丰富的理论学习让李亚楠对后期的新媒体编辑工作更加信心十足、跃跃欲试。团中央目前有微博、微信、QQ空间、B站、知乎和网易云音乐等6个新媒体平台,其中微博和微信的编辑工作量最大,轮训期间,李亚楠被分在了微信组。
“第一天走进新媒体中心,我整个人都是懵的,这里的节奏相当快!”李亚楠说。所有的编辑活儿,一边懵一边就马上开始上手干了。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每天7点、10点半、12点、15点半和夜里10点要推送5次共9条内容。在去团中央学习之前,李亚楠在泾阳管理所上班时就兼任西耀分公司微信公众号“原点之声”的编辑,加上本身好学,算是有基础,但是之前从来没面对过这么大的工作量和快节奏。
在这之前,因为知道将要做三个月的新媒体编辑,李亚楠自己也主动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她关注了很多政务大号和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勤翻勤看大号的内容和编排。谁知道,这远远不够。“刚一上手工作,主管我们的编辑就扔给我们200多个公众号,让我们关注学习。”于是,每天除了正常的编辑推送时间,李亚楠和跟她一起轮训的年轻人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刷手机、刷热点、刷选题。
“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每天的推送内容都是早晨9点选题会上大家集体讨论决定的,这之前,小编们会围绕“青年人要对青年人说什么?要对青年人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在网上大量阅读各路新闻寻找选题,然后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内容抛进群里,留待每天的选题会讨论。“别人眼里我们好像恨不得一天24小时玩手机,其实我们都是在刷选题。你体会过看手机看到想吐的感觉么?”李亚楠笑着问我。
李亚楠的10万+
“这里的气氛很好,选题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新媒体中心的处长也经常在选题会上被我们这些小编diss。”大家的观点互相碰撞,互相指出对方选题存在的舆论风险,这让李亚楠很受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可以在后台对评论进行选择,再精选评论公开上墙和回复。微博则不同,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所有的网友评论都开放可见,编辑在处置各种舆情上就会面对更多更复杂甚至更棘手的情况。“所以我们在选题会上也经常会被微博的编辑diss,他们更加见多识广,他们更知道哪种议题不能碰,哪类报道哪些人物‘有坑’。”李亚楠每天认真完成自己的微信平台编辑工作之余,也很羡慕微博的小编,因为她觉得那样能学到更多东西。
其实现在新媒体的大多政务大号,自己没有采编队伍,原创内容很有限,推送内容大多都是标明来源和出处的各路新闻和热点的整合再加工。适应了团中央新媒体中心的快节奏,新鲜感消退,每天做着按部就班的“搬运”工作,本以为可以在新闻写作上学习和实践到更多东西,但实际工作就是整合和编辑,“中间我也丧了一段时间,”李亚楠说。
但求知若渴的人,总会给自己找到新的动力。李亚楠和团队里来自浙江的同期小编聊天时,聊到了现在的流量经济,聊到了每一个公众号小编心中都渴望的10万+阅读量。“对呀,为什么不冲一冲阅读量,冲一冲属于自己的10万+?”她重新燃起斗志。把以前就会、但不精通的Photoshop和AU剪辑软件再用精一些,每次的内容整合、编辑排版再精致一些走心一些……“那后来有10万+了吗?”我问她。“有!”她说。
今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李亚楠完成了自己最最走心的一篇推送。“这个选题我提前做了特别多准备工作,从各处寻找图文素材,尽可能让我的推送看起来更丰富厚重。再看到跟地震有关的人和事,那天真的是一边哭一边编,特别难忘。”李亚楠的这篇《10年前,中国派出16万军人,去往这个地方》一经推送,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从团中央内部到各路网友评论,都反响强烈。最终,在这三个月里,李亚楠共编辑推送150多条内容,11条内容阅读量突破10万+,累计阅读量超过560万。其中,《穿我华服!我的华服变装照请收好!》《向每一位写材料的你致敬!》等多篇文章获得了较高阅读量的同时被《人民日报》等各大新媒体平台转载。
“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
在今年团中央和十点视频联合推出的“中国首档青年价值纪录片”《青年100计划》制作过程中,李亚楠采访并跟拍了男子短道速滑选手武大靖;在今年的“五四”晚会上,见到了周冬雨、吴亦凡;在团中央十八大召开前夕,李亚楠负责跟“美拍”接洽合作。平台决定眼界,“参与了很多这样的节目之后发现,像王俊凯、关晓彤这样的明星,他们的形象很正面,正能量满满。”李亚楠跟我聊道,而这一系列的参与和磨砺,对她而言,又何尝不是汲取了满满的正能量?
在接触和了解了各行各业的青年之后,李亚楠觉得应该争取机会,通过团中央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交通行业和陕西高速青年。于是,在精心打磨内容和编排质量之后,由西耀分公司联合出品的《青听|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让你突然想起一座城》一文登上“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平台,受到团中央宣传部部长景临同志的高度认可。在团十八大会议召开期间,再次共同出品《青听|与共青团相遇,在如歌岁月里:雷玉生老先生清唱团歌》一文,得到广大网友点赞。而这两次的“青听”诵读,都来自西耀分公司的普通员工张维庆。6月份,在《致敬!高温下坚守岗位的劳动者》的推文中,陕西高速路政队员挥汗如雨坚守岗位的场景被定格展现。
如今,已经回归“原点之声”编辑岗位的李亚楠,从快节奏高密度的“信息广场”回到了环境更加单纯的企业,从“跟新闻”回到了“做宣传”。“但思路打开了。”她坦言。做订阅号,始终是她喜欢的。她给自己订了一个小目标:要做同行业里,其他人借鉴和效仿的对象。同时,她希望在工作之余能学习和锤炼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
采访过程中,李亚楠多次提到“共青团中央”微信平台的“青听”,这是她很喜欢的栏目。8月中旬,她已经借鉴“青听”的形式,在“原点之声”推出“耀你悦读”的读书交流专栏,打算每期邀请一位讲书人利用音频、图文等形式推荐一本好书并进行精华讲读,帮助更多青年员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知识的传播改善自我、提升自我。
“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张坤的这句话成了四个月轮训经历中最触动李亚楠的一句话。有影响、有温度、有意义,也是她今后在自己的小编岗位上打算一直坚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