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期 第171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09-1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让人心安的“西大门”
----------吴定高速掠影      
新闻作者:■ 齐安瑾
作为一个从小在靖边生活过的陕北人,三十多年来第一次从靖边到相邻着的吴起去或许有人不相信,但却是事实。这事实细究起来,恐怕多少与道路有关。道路不畅,就束缚和限制了人们的出行,所以当得知这一次是去吴定高速公路采风时,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
我跟西安出发的作家们提前约好了,中午12点左右在吴起会合,他们从西安乘高铁到延安,再坐中巴到吴起。我则从靖边直接过去。为了不误时间,我特意选择了早上7点30分的第一趟班车,心想着80多公里的路,又是普通道路,即使开得慢,两个小时也足够了。谁知真正上了路,才发现远非这样简单。原本路况就不太好,加上前一天的大雨,县际班车又是个“招手停”,一路上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足足走了四个小时。虽然看着沿路一个个眼巴巴的等车人,还是希望能够一个不落地将他们全部拉上,但心里毕竟还压着事儿,不时感到着急。
一路颠簸也一路惊险,总算12点前赶到了吴起县,巧的是当天下午,我就跟着大部队前往即将开通的吴(起)定(边)高速路上采风。上午行驶在一条旧路上,下午行驶在一条新路上,这完全是无意中的选择,却也产生出最真实的对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今日之路与昔日之路的差别。
那确实是翻天覆地,确实是质的不同。
建设管理处处长薛振年告诉我们:吴起至定边的高速公路是陕西省“2367”(两环三纵六辐射七横)高速公路网规划的第三纵――定边至汉中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全长92公里,双向四车道,共有梁台和杨井两座长隧道,设计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总造价为86.4亿。粗略计算一下,一公里高速路花费资金将近一个亿,这样的投资量,让我这个初来乍到外行人直乍舌。而那些熟悉高速公路建设的内行人士则告诉我:这算是少的。真正要在那些“天梯石栈相钩连”“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崇山峻岭中修建高速公路,比这还要贵呢!无怪乎当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有人开玩笑说:我们是在用100元一张的人民币铺起来的道路上飞奔。此情此景,也让我想起平时我从靖边回西安途经的包茂高速和延西高速,行程动辄数百公里,其中包茂高速是双向四车道,而延西高速则是更加宽阔的双向八车道,其造价可想而知。但是,“要致富 先修路”,一个地区在现代社会中寻求发展,首先就要推进道路交通的建设。一条路,牵动着百姓的冷暖,方便着群众的出行,也影响甚至决定着这片地方的进步和发展。从这个意义出发,在这里投资修路,值得。
由于我是初次采访高速公路,技术层面上的内容还不太了解,但是靠着多看和勤问,我还是产生出来许多感觉。最重要的感觉是:吴定高速管理处以非常严谨的态度在建设这项工程。他们高要求,严把控,精益求精。平素我常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但是只有到了吴定高速的建设现场,才总算搞明白,看似一块平面的高速公路,其实是由许多严格的工序分步建设起来的。仅路基就分为底基层、下基层、上基层以及下面层、中面层和上面层,总共74公分的厚度,其中最重要的上面层厚度只有4公分。但尽管只有4公分,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它对石材石质的硬度和韧度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吴起和定边都处在黄土高原和沙漠地带,这里的石料质地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建设者们宁可从数百里之外的商洛等地开采运输过来符合要求的石料,也决不马虎和苟且。
认真想想,质量是什么?其实就是符合规范和满足标准,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一丝不苟的认真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如果找出各种借口来放松对石料的要求,质量也就成了可松可紧的像皮筋,成了空谈。
走在宽阔平整的路面上,内心的感触不时泛起。感触很多,却也很零碎,这使得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比如路过一个地方,抬眼看见了一片整齐的绿色――严格地说,一路上我们到处看见绿色,只是这片绿色显得格外醒目,格外整齐。定睛细看,才发现这里属于“吴定高速弃土造田示范项目”的范围,它同时也是吴定高速管理处在工程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创新成果――在高速路的左侧,有成片的块状田,经过雨水的滋养,已是一片盎然绿茵。我们就围聚在这里,接二连三地向现场管理人员提出问题,逐渐清楚了。原来,吴定高速在设计上采取的是尽量少占地、不占耕地的原则,他们秉持着“弃土造田还耕”的理念,一边修建公路,一边用弃土为当地农民填沟造田。我满怀着兴趣不停地询问,这才搞明白,他们为填沟造田,最高的填方竟达到了44米,而沿着公路两侧新造出来的田地,也达到了1200亩。对于沿线百姓来说,修了路却又不损田,无疑是一举两得。当农民成为这条道路建设的最大赢家时,这条道路的修建也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阻力。
当然,纯熟的技术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还要靠精细的管理和到位的监督。我还了解到,吴定高速管理处还不断探索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新模式,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独辟蹊径地采用了自管模式,强化监理工作职能和管理效率。由于管理处对全线设计施工的情况最熟悉,行使监理职能自有它的优势。一方面它使得管理目标更加可控,使得全线始终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使得所有的施工都能按预定的进度推进,另一方面又优化了管理机构,减少了管理层次,降低了管理成本,简化了办事流程,最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证了工程质量。
吴定高速的工期是三年。
问题在于,所谓三年,真的有36个月的施工期吗?
我对陕北是了解的。陕北的冬季始于前一年的11月,结束于第二年的3月,这五个月的时间内,大地一直处于冰冻期。其中最冷的时候,气温能达到零下20多度。泼出去的水,几分钟就结成了冰。在外面说说话,眼睫毛上都满是小冰渣。大风就更不用说了,寒风彻骨根本不足以形容,它夹杂着沙粒吹打到脸上,像细针密扎一样。在那样的冬天,且不说人的生理承受,仅施工的基本要求就无法达到。
显然,留给他们的实际施工期根本不可能有36个月。
吴定高速管理处深知陕北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深知一年的有效施工期还不足7个月,此前的施工实践使他们知道:一旦进入冰冻期,就不能洒水,不能做路基,而只能停工。但是如果一到冬季就停工,那工期就将无限制地延期,所以在2016年刚刚开工的头一个冬天,管理处就精心安排冬季施工――桥面做不成,就打梁打柱子。做到“夏季不休,冬季不闲”,努力实现“冬季赶工期”。
最能说明冬季抢抓施工的是桥梁建设――走在高速路上,我看见每座桥梁下面都有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一问才知道是箱梁。感觉中,箱梁是实的,反复询问后才知道其实是中空的。梁体里面有上百根钢丝绳,为的是保证桥面有一定的弯度和弹性,如此,整个桥的承重就既不在桥面上,也不在柱子上,而是在钢丝绳上。尽管肉眼看到的是现象,而不是原理,但一听就能感受到箱梁的重要性。
冬季做箱梁和柱子,最重要的是保持一定的温度,但是在零下20多度的大环境中进行保暖非常困难。结果建设者想出办法,先是按照桥梁和柱子的尺寸做上一个个铁架子,架子外面盖上帆布,先围绕着梁和柱子搭出来一个个简易帆布篷。深冬时,帆布篷外面还要再盖上一两层的厚棉被。帆布篷里面有个小锅炉,工人们利用小锅炉不断加水制热,既能保温,以防止梁和柱子产生裂缝,又能达到养生效果,增加梁和柱子的韧性。
施工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冬天打梁打柱子,最辛苦的就是工人们。为了赶工期,吴定项目采用24小时排班制。冬天的晚上养生,工人们不仅要坐在帐篷外面守护,要不断给锅炉加水加温,还要适时爬上架子去看梁,而就在爬上爬下的十几分钟内,给锅炉供水的管子就会被冻住。为了保证锅炉的供水顺畅,他们需要不厌其烦地把冻住的管子烤化。虽然他们说到这些事情时,话语那样随意,态度那样从容,却让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付出了多少难以形容的辛苦。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定高速就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迅速诞生,并日益延展成形。
如今,看着高速路两旁渐渐长大的中华金叶榆,郁郁葱葱的玉米和马铃薯地,黄灿灿的油菜花,粉嘟嘟的荞麦花,我们所有的人心情全都开朗而振奋。即使是纯粹的外行也能够充满自信地预言,这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将极大地方便吴起和定边人民的出行,极大地有利于两县的油气、盐矿、光伏、风电等资源的输送;它既是一条能源的新通途,也是一条拓展吴起、定边的红色旅游之路。如果继续扩展视野,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更加广阔的意义,它贯通了银川与延安,贯通了定边与汉中,是一条整个西部地区的对外交流之路,也是一条贯通中国广阔内陆的人文发展之路。
返回靖边的时候,我选择了延(安)志(丹)吴(起)高速,从这里出发,再从汾河湾转至包茂高速,虽然多转了90多公里,却让我心安神定,不再惊恐。我想到:定边是榆林市的西大门,吴起是延安市的西大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定高速公路使陕西向西开放的门户更大、更畅通。与从前不同的是:从前的“门”是关卡,它的涵义是封闭,如今的“门”却是通畅,是开放的象征。吴定高速的诞生,将不仅为吴起和定边,而且为整个陕北、整个陕西吞吐车流,接纳物流,运送人流!有了这条高速公路,发展就有了前提,开放就有了基础。
我为吴起和定边高兴!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