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3期 第171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09-25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延安宝塔区:
----------建设“四好农村路” 为圣地再添新活力      
新闻作者:文 / 李 婷



近年来,延安市宝塔区把农村公路作为补齐发展短板、民生短板的头号工程,采取“公路+脱贫+产业”模式,大力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已建成公路总里程2083.7公里,其中通村公路1068.8公里,全区18个乡镇、626个村组全部通二三级公路,通村通组路全部硬化。为保障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建立了“财政为主、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足额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及管理运行和人员经费100%纳入财政预算。采用企地共建方式,将油气开发、煤炭开采等企业生产道路建设资金与公路建设资金捆绑,既提高了农村公路的建设标准,又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为企业生产、群众出行提供了便捷交通条件。
作为红色革命圣地,宝塔区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秉承曾经的革命本色,充分利用作为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将各乡村招呼站和党建相结合建成“党建驿站”和“红色驿站”,在各招呼站制作各类党建知识、廉政文化宣传牌,向村民们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各项基本政策。一方面,方便了群众乘车,另一方面,延伸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触手,达到党建服务“四好农村路”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助推党建的双赢目的。车行在通往花木山故里万花山的公路上,远远望去,红色的“党建驿站”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整个招呼站以红色为主色调,宣传着党的各项知识、政策等,村民们在等车的同时,阅读着驿站各宣传栏“践行四讲四有,争做合格党员”“永远跟党走”等宣传标语,潜移默化让党的各项知识和政策深入人心。万花山素有“牡丹之乡”“木兰故里”之称,这是名副其实所的“万花路”,路边各类花树争相竞艳,阵阵花香在空气中弥漫。刚刚感受完花的芬芳,一条长长的“银杏大道”又出现在我们眼前。笔直的银杏树整齐的站立着,犹如训练有素的士兵等待我们去检阅。这条“银杏大道”长约9公里,2016年由以前的砂石路改造而成,绿化中采用兼具观赏与药用价值于一身,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的银杏树,成为这条旅游公路上一道优美的风景。
村路的修建,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走进万花山乡佛道坪村,村民们沿路在自己家门口建起了的乡村旅馆、农家乐,一排排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门口,以陕北特色小吃油馍馍、钱钱饭、碗托、米糕、米酒、炖羊肉等为招牌的农家乐人来车往,热闹非凡,革命老区在新时代依然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近它、了解它。
2017年在红色旅游公路枣庙路建设中,宝塔区以打造节约型“四好农村路”为目标,将延安城市旧城改造中的建筑垃圾废弃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加工处理,应用于工程路基、基层施工等,并进一步完善施工工艺,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废品的循环利用。一方面,节约了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使建筑垃圾得以循环利用,避免了建设垃圾带来的环境污染。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体现了创新化的新亮点,将枣庙公路打造成为陕西第一条红色智慧交通+科技交通的科技含量高的农村公路。
位于丁拐路终点的冯庄乡是我国第一个农村团支部的诞生地。2016年,丁拐路改建完成后,村民们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大棚蔬菜、果园、蓄牧业等,沿线建起了300亩蔬菜园、2万亩果园,建起了养殖场,并在康坪村利用当地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起了知青文化体验、陕西风情民俗旅游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寻那段历史,缅怀曾经的革命岁月,感受陕北特有的风俗人情。迈步在整洁的村道上,绿化带里红的白的紫的指甲花默默吐香,路旁的大棚菜正一刻不停地拔节生长,长势良好的豆角、青椒、西红柿等郁郁葱葱,这与我印象中尘土飞扬、满目枯黄的陕北是截然不同。一瞬间,我仿佛又看到了大生产时期的南泥湾,那也该是这样如同江南般满眼青山、温润苍翠吧。村路建成后,沿线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们陆续从打工地回到家乡,再次将这里打造成为他们幸福的乐土。3年来,先后有3000名村民陆续从各地回到家乡从事各类生产,曾一度沉寂的乡村再次焕发出勃然生机。
窑洞里,不知谁在引吭高歌,一曲浓情的信天游 “见面面容易拉手手难”响彻耳畔。这是那个交通不便时代的信天游,如果是在交通如此发达便利的今天,见面面容易拉手手应该也不难吧,如果作者有知,这句歌词不知是否会被改写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