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的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部心智积淀、挚情记录的史诗。
飞越大秦岭的高速公路,似巨龙,若虹霁,以一种神奇的力量,让陕西在短短十来年走出翻山越岭盘山道的记忆。如今,行驶条条坦荡通衢,置身现代化交通网络,享受速度、安全、便捷的愉悦,高速公路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不断刷新着“变迁”二字。
大秦岭东西横亘。秦岭南麓的汉江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为了珍稀动植物的健康生存、一江清水不被工程建设污染,陕西人在大秦岭中逢山穿隧、遇水架桥,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在黄土高原筑路,面对的也是重重难题,在湿陷性黄土上强夯换填出坚实的路基,让隧道于松软的黄土中流畅穿行,无不见证出建设者的豪情和智慧。如今,高墩大跨桥梁已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雄伟的地标。
在如火如荼的高速公路建设中,无论工人、技术员、工程师还是项目长、处长、厅长,工作的阵地都在建设第一线。多少青涩的学子,先后从秦巴大山与黄土高原走出,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了高速公路设计、建设、养护、运营等方面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为陕西交通发展的中流砥柱。
“十二五”以来,陕西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推进绿色交通,提出“科学办交通、合力办交通、勤俭办交通”的发展理念,修筑了穿越大秦岭的高速公路,突破了长大隧道、长大纵坡、超高边坡等山区高速的建设和安全运营的世界性难题。据统计,省交通运输厅设立科技项目199个,85%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67个,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
智慧交通――科技的新
智慧交通引领,诸多创新成果在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开花结果。在柞(水)山(阳)、西(乡)镇(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首次全线应用BIM信息建模技术,以3D模型为基础,与现场实际相结合,实现数字化施工,使工程建设管理进入大数据时代,实现高效、精准的信息技术管理。
陕西交通集团建成全国联网ETC车道491条,推行移动支付通行费。将“互联网+”的高效快捷与传统养护管理相融合,实现数据共享,实现收费方式、“绿通车”(农产品绿色通道)查验、便民服务设施、收费服务评价智慧化。
2018年4月召开的“第八届物博会暨2018中国(西安)智慧交通博览会”上,陕西高速集团研发的“高速公路长航程固定翼无人机巡线系统”,以操作便捷、增效显著、接地气引起观展客户的浓厚兴趣。该系统实现弹射起飞及挂索降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石破天惊――陕西的隧
秦岭自古为长安之屏障、交通之大阻。从地质结构上看,许多路段为古滑坡堆积而成,山体中溶洞、涌水、涌泥层出不穷,迫使隧道掘进异常艰难。秦巴山区的高速公路,许多路段达到90%以上的桥隧比率,高速公路真正地“穿”过了秦岭。
秦岭是一座隧道博物馆。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一次穿过秦岭主峰,出隧到达陕南的柞水营盘,隧道内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通风竖井,使往来车辆行人能在长隧中自如地深呼吸。国内长度第三的西康高速包家山隧道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在富水岩溶区段采用泄水沉砂池方案,形成“地表治理+洞内注浆堵水+沉砂池泄水”的国内首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技术;在千枚岩地层施工中,首次提出“围岩亚分级”指标,规避了施工风险;自主研发构建隧道施工多元信息预警与安全管理决策系统信息平台,实现了特长隧道安全生产“零死亡”。
目前在建的G85银昆线宝(鸡)坪(坎)高速公路秦岭天台山公路隧道,全长15.56公里,隧道距地面垂直高度达70米,不但是国内第一条双向六车道公路隧道,也是建设规模和施工难度世界第一的特长公路隧道。在建设中推广应用三臂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隧道二衬智能喷淋养生、自行式液压沟槽移动模架、拱顶带模注浆技术等12项“四新技术”,其中7项是在陕西高速公路建设中首次应用。
西(安)汉(中)高速的郭家山隧道、安(康)川(陕川界)高速的米溪梁隧道、十(堰)天(水)高速的明亚子隧道、宝(鸡)汉(中)高速的石门特长隧道和连城山隧道等等一批控制性隧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都倾注了陕西交通人的心血。随着高速公路隧道群不断穿越大秦岭,商洛、安康、汉中三市走出了秦巴大山的桎梏,文化经济迈上腾飞之路。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