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期 第171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0-0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吴定高速遐思
新闻作者: ■ 莫 伸

酷暑8月,我们一行十多人参观采访了吴起到定边的高速公路。
吴定高速全长92.2公里,起自“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吴起,也就对道路的修建提出了一份特殊要求――此前的吴起,赤裸光秃,生态极为恶劣。如今的吴起,青葱苍翠,植被焕然一新。这是吴起人民以异乎寻常的严格实行了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所取得的成就,他们倍加珍惜这份难得的绿色,也就对植被的呵护重视得近乎苛刻。偏偏修建高速公路要开山劈谷和削坡毁地,要不可避免地对植被和生态造成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建设者们该怎样来协调生态破坏和工程建设的矛盾?
应当说,无论作家还是新闻工作者,我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向吴定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提出了这个问题。
管理处的干部们很淡定地说:“这条高速很快就要开通了,咱们先看道路,再提问题。边看边问,算是现场采访,也算是有的放矢。”
于是大家乘车上路。
行驶在吴定高速公路上,各种感觉迎面而来:路面宽阔平坦,设施规范有序。放眼远眺,公路在起伏的坡峁中穿行,舒展自如也浩荡无羁。车行了不到一半路程,我们就已经心里有数了:这条道路的建设,并没有出现让我们担心的植被损毁。具体表现在:道路两侧所有的山峁和坡崖上,都或浓或淡地满布着绿色。
老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不是道路建设的内行,但由于工作关系,我对吴起、包括整个延安的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过采访调查,我心里清楚,在吴起这片土地上,能够营造出这样一片喜人的绿色,实在是太不简单也太不容易!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1999年国家为鼓励退耕还林,规定农民每退耕造林一亩地就无偿补助200斤粮食,这使得农民焕发出空前的退耕和种树的积极性。但出人意料的是:次年验收,真正能够达到领取粮食补贴标准的地亩还不到实际退耕造林地亩面积的一半。
为什么?
因为树苗的成活率实在太低。
吴起是整个延安地区海拔最高、温度最低、气候和生态条件最差的县份,这同时决定了这里栽种树苗的难度最大。需要说明的是,这很低的树苗成活率并非他人栽种、而全部是当地农民种植的,这些种植者不仅了解这里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而且连什么样的树种适宜在这里栽种都十分清楚。相比之下,吴定高速的建设者都是从祖国的天南海北汇聚而来的,仅我们所见,就有湖南的、福建的。在很大意义上,他们在吴起绿化有“盲人骑瞎马”的感觉。
但是不能不赞叹,就是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硬是在吴起把树栽活了。
管理处处长薛振年非常诚实地告诉我们:其实谁都不是神仙!建设者们为栽活这些树同样作了大难。有些树苗头一年栽下去,第二年旱期一到,马上就被旱死。只好紧急补栽。谁知补栽的树苗还没来得及滋润,又接二连三地旱死。就这样翻来覆去地折腾,那一段时间,他们为种树把办法想绝了,也把苦头吃够了!
难得在于,尽管屡种屡败,但是建设者没有怨天尤地,而是汲取教训,不屈不挠地继续栽树种草。他们请来当地有经验的“土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虚心地拜他们为师,并多次到当地林业局和农业局咨询学习。为了保证恢复植被,他们不光煞费苦心地连续“补栽”,而且千方百计筛选适合的树种“重栽”;在干旱的夏季,他们加强洒水养护,保证每周浇灌一次,并采取专门的措施为树苗遮荫,防止树苗被旱死、晒死;而冬季来临之前,他们又在上冻前及时冬灌,同时用保湿布缠裹树身,让树苗保水又保温;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学习,也一点一滴地前进,最终使树草的种植成活率大幅度提高,有效地保证了植被恢复和建设几乎同步。
我问管理处的干部:在吴定高速公路的建设中,为恢复植被花费了多少钱?
回答:将近一个亿。
花掉这么多钱,心疼不心疼?
回答:怎么能不心疼?可又有什么选择?
静心细想,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放在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生态植被和生存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了头等大事。对吴定高速建设管理处来说,桥梁隧道的建设困难再大,都有办法克服。真正让他们头痛的是许多两难中的选择。比如这边要建设工程,那边要保护植被;这边要高速畅通,那么却不许占用耕地。老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偏偏他们要做的是既要熊掌又要鱼。
我了解到:除过保护和恢复植被,建设者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怎样保护农民的耕地。
陕北实施退耕还林以后,农民的耕地大幅度减少。耕地愈减少,就愈显出珍贵。对吴定高速管理处来说,如果单纯为保护农田而让高速公路无休止地绕行,修建高速公路就失去了意义;但如果不顾忌耕田的损毁而只顾破土修路,那么农民的生存就会成为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困境。
吴定高速管理处的态度很理性、也很智慧:
第一,优化线路设计,尽量少占田地。
第二,在占用田地的同时,千方百计为农民们新造田地。
为了尽量减少对田地的占用,吴定高速管理处首先在设计上下功夫。按照常规,川平野阔,地势伏缓,这是线路最方便也最适宜的走向。但是吴定高速在保证符合设计规范的前提下,有些地段却偏偏选择陡峭,直面险峻――这些地方,没有农民的耕地。
为了帮助农民重新建造田地,他们除过精心设计,而且巧妙施工。比如道路通过处有坡有沟,他们就发挥专业施工队伍特有的机械威力,削峰填谷,平山造田。不仅如此,他们的造田还十分注重细节。比如在那些离村近,离水近,离路近的地方就多填沟多造田;而在那些不适宜造田的地段就为农民多建桥多修路。后来统计,在吴定高速92公里的线路上,他们为当地农民仅新建造的田地就达到了1200多亩,而新修建的便民路则达到了102条。
我们在吴定高速公路上参观采访的时间并不长,却感触很多。
就一般而言,工程施工和环境保护是一对人们公认的、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种田就要垦荒,砍树哪有不飞屑的?
但是如今,工程建设已经进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它仍然对环境有危害,但同步的就是恢复甚至建设,并且从本质上说,它更多地是在建设。掰着指头细算:修建一条高质量的道路是在为老百姓造福,这是天经地义的建设;帮助农民建设起条件更好的耕田同样是为老百姓造福,同样是天经地义的建设;只有拆迁农民的房屋是一种破坏,但是这边破坏,那边为农民选择更安全、交通更便捷的地块,为他们推出平展的宅基地,再帮助他们建设起质量更高、条件更好的房屋,这就又成为不折不扣的建设――当我们沿着吴定高速由南向北地行驶时,中途曾几次停车。我们去那些新修建了通村公路的地方看,去那些新搬进住房的农民家里看,去满坡恢复了植被的沟峁和坡头看,去那些刚刚平整出来的田地上看,我们这才明白了如今建设的概念和涵义。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条高速公路本身的修建,如果说十多年前我们就提出来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那么这些执政理念已经在实践中逐渐变成了公路建设的理念,并且这理念一点一滴地浸润人心,最终形成了建设者们特有的风格和气质。
我们注意到:在吴定高速的工程建设中,出现了很多亮点,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这些“很多”和“很大”,往往是从“很小”开始的。
比如为农民工兑付工资。
常识是:工程建设单位通过招标选定施工单位,施工单位从工程款中为干活的农民工发工资,但是社会的复杂在于:有些施工单位不能及时和足额地发放农民工工资。这就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并且造成了不明真相的农民工对社会的负面情绪,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吴定高速管理处意识到这一点,也就自觉地承担起相应的监督责任和社会责任,加强对施工单位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督。他们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施工单位录入所有参与施工的农民工信息:施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的合同,每位农民工的个人信息,每天做了什么活儿,干这份活儿应当领取多少工资,施工单位发了没有、发了多少,这些管理处在信息平台上都能看到。于是身份证、刷脸这些既便捷又准确的方式,在吴定高速的建设中被普遍运用。随着工程管理越来越透明,农民工的权益也得到了越来越好的保障。截止目前,整个吴定高速的建设中没有发生一起拖延或者克扣农民工工资的事情。可以说,整个建设是在热火朝天的气氛中开展,也是在平和平静的气氛中进行,这确定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大境界!
而另一件值得一说的事情是,吴定高速在工程管理上采取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国际上通用的“菲迪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在于形成了“三权分立”――建设单位是业主,是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主体;施工单位是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施工任务;而在两者中间,又专门从社会上聘请了独立的第三方监理单位。监理单位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按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合同的要求,对施工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这种监查审理不仅包括总体质量,而且要细化到每一施工过程、施工规范和标准,甚至最基本的施工材质。
改革开放初期,这种管理模式执行的效果相当好。但是渐渐地,中国文化和习俗中那些潜在的不良方面开始向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侵蚀,管理上出现一些的缺陷。
如何改善这种情况,或者受更好的管控质量,应当说,无论交通运输部、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还是陕西交通集团,都在项目建设中开始努力探索和实践新的模式。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一条高速公路建成后,承担着最主要责任的是业主。业主不仅要负责管理,负责维修;而且要组建机构,承担运营。可以说道路质量的好坏与他们有更为紧密的关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来直接监管?
在上级主管单位的支持下,吴定高速管理处开始了全新的探索。他们原本就有一批坚守在施工一线的专业工程管理人员,如今他们再增加部分施工一线管理人员,同时行使监理工作职能。截止到我们采访的2018年8月,有关吴定高速实行“自管”模式的探索基本是成功的。管理处的干部告诉我们,之所以说成功,基于两点:一是截止目前,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二是工程费用得到了节省。粗粗计算,吴定高速原定工程监理280余人,如今高峰期也不过150人,减少幅度达到40%,而管理费用则至少减少了30%。他们坦言:对今后如何实施更加全面、更加有效也更加细致的工程监理,他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不断总结。
一路行驶,一路观看,一路提问。
再说说在吴定高速行驶中感受到的那些通俗的、让人一望而知的点滴吧。
吴定高速越向北方,就越开阔和辽远。这是地理特征所致。道路平顺整洁,两侧树草蓊郁;不时能够看见由于修建这条道路而征迁的农民新盖起来的漂亮住宅。我注意到,越是往前行驶,就越多地看见了油井、盐矿、风力发电设施和光伏发电设施。显然,这条高速公路承载的绝非仅仅是百姓的出行方便,它更在托举和推动着这一地区的发展。此前,吴起和定边一带是整个陕北黄土高原上交通最不方便的地区之一。如今这条高速公路一线勾牵,满盘皆活,从此填补了这片交通运输中的空白。尽管吴定高速公路里程并不长,但它却使得周边东西南北的多条高速公路在这里形成了网络,融结为整体。如今,从这里向西,可直达宁夏首府;向东,可抵临黄河之滨;向北,能穿经内蒙高原;而向南――它从此可以不再曲折绕弯,可以不再逶迤蛇行,而是一气呵成地入甘肃,过庆阳,越平凉,直抵陕西宝鸡,再顺着即将建成的宝汉高速大气磅礴地跨越秦岭。
陇凉蜀暖无阻拦,一日千里入锦官。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却简单得像个一。
生活巨变如斯,令人瞠目乍舌,也令人喜不自禁!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