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期 第171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0-0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唐诗之都”西安
新闻作者: ■ 韦利君

“唐诗之都”这个说法,我不记得在哪里听过了,百度上搜竟然搜出了洛阳。西安的前身是古长安,单就“长安”这两个字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西安也应该担得起这个称号吧,如果算上间接描写,那么几乎没有一首唐诗能够真正脱离开这座城市。
2016年央视做了国内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时间跨度横跨2016年――2018年,已经做到了第三季。在国内乃至国门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参赛过程中,无论是选手还是评委、主持人,我都听他们诉说过对长安的憧憬。然而遗憾的是,作为古长安转生后的西安,这三年来除了推出过一档半温不火的《唐诗风云会》外,基本没有什么建树。
当全国人民都在为中华古诗词振奋,当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古诗词甚至言必诗词,当豆瓣、知乎等网络平台为《中华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疯狂打call的时候,作为“唐诗之都”“十三朝古都”的西安,至始至终在一旁看着。
我觉得西安至少应当有一档能够被爱奇艺、优酷等同步转播或者合作的,能够真正代表古都西安千年文化积淀的,能够引起大家广泛讨论的综艺节目。让西安将国人对传统诗词的记忆与荣辉再一次被唤醒。而不是靠摔碗酒那些在社会上正负评价参半、骨子里带着肤浅的,只图一时痛快的卖点成为“网红”。我想经过几年的经验,现在应当很少人再怀疑古诗词的永久魅力了吧?那么“唐诗之都”为什么不能搭上这辆便车呢?
唐文化一直是西安文化建设的重点,“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华清池”《长恨歌》歌舞,可以说这些年来我们做的并不少。但是,平心而论,我并不觉得很成功。我个人见解,原因是这些文化旅游项目,还都是传统的路子,以看为主,看园、看塔、看池、看剧,游客如果赶时间的话,基本上在一天之内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完,除了合影拍照,我很难想象这些地方还有值得游人驻足流连的理由。
对比河南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开封市以宋文化作为文化建设重点,在“清明上河园”里,有各种主题的宋代场景重现,游客的游玩状态和我在大唐芙蓉园里看到的不可同日而语。我和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认为主要是唐宋文化基调不同、宋文化以市井文化勃兴为主的原因。但是,雍容华贵的唐文化就没有这种接地气、参与度高、共鸣感强的发力文化点吗?我想唐诗算是的。
下到三岁孩童,上到耄耋老人,谁不能随口吟诵出一两首唐诗?更何况是当下的大背景?然而西安在做什么?我没有看到。唐诗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几个点,终南山、灞桥柳、未央宫、骊山等,实事求是的说,有没有因为唐诗而被有效地整合为一个主题旅游资源呢?在一个以唐诗名传古今的城市,几乎看不到唐诗的半点影子。
为什么我们不能组织一些大型、官方的线下主题活动来大力宣传“唐诗之都”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有效地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改造出一条唐诗旅游线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另起炉灶打造一个崭新的唐诗主题的宣传旅游主阵地呢?为什么我们只顾着盲人瞎马似的、打着科技发展创新的口号去摸着石头过河,而放着大好的文化资源却置之不理、不懂利用呢?是西安低估了游客的文化水平还是低估了自己的文化潜力?
《大同市长》里耿彦波市长咬着牙说大同要靠文化,大同错过这次机会就完了。而我想问的是,如果不趁着这股全民对诗词的热乎劲有所作为,等这股风潮消淡,再提“唐诗之都”,再想让人们在读诗读到“长安”时,萌生来西安看看的想法,就难了。 (作者系西禹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