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7期 第171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0-12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母系氏族社会缩影――半坡博物馆
新闻作者:■ 贺艳梅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带着孩子走进了位于西安灞桥的半坡博物馆,参观游览后,对距今大约6000年的母系氏族社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其中的几个点令人印象深刻。
男女地位
半坡遗址是母系氏族社会达到繁荣时期,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以年长妇女为氏族长,负责领导生产、管理生活和对外联络;男性属于从属地位。妇女担任采集食物、烤制食品、缝制衣服、养育老幼等繁重任务,青壮年男子担任狩猎、捕鱼和防御。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
据考证,见于甲骨文的早期帝王之姓都从母性,带有女字旁,如:姜、姬、赢、姚等姓,《说文解字》中解释“姓”字为“女所生也”,象征女子栽禾苗,把生育子女的功劳都归于女子。
瓮棺群:母爱之重
在半坡遗址中发现了73座瓮棺,瓮棺是当时埋葬夭折孩子的葬具,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就是瓮棺的一部分,顶端都留有小孔,是当时的人们为灵魂出入留下的一个通道。通过象征“子宫”的瓮棺,这些夭折的孩子就有了转生的机会。
73座瓮棺,除了6座位于居住区外,其他67座距离当时人们居住的房屋非常近,这也许意味着母亲不忍舍弃,担心夭折的孩子生活无法自理,于是将瓮棺埋葬于自己房屋附近,方便照料孩子的灵魂。当时的人类对于生和死,懵懂而敬畏,对死亡束手无策,但寄托于灵魂的想法,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挽留。
现代房屋的前身
在半坡遗址,从半穴式房屋到地面圆形房屋,再到地面方形房屋,先民们的智慧已将现代房屋的雏形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地面方形房屋,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式。地面方形房屋,房顶和墙体分离,出现了房檐,像一个大帽子盖在房屋上,同时在门后门道两边各有一堵隔墙,墙背后是卧室,这种办法满足了对“卧室”隐蔽的要求,半坡时期就已经有了卧室和客厅的区分。
防御体系雏形:大围沟
环绕半坡居住区一周的大围沟可以称得上史前工程史的奇迹。在遗址展示的大围沟,上口宽6-8米,底部宽1-3米,深度5-7米,相当于2-3层现代楼房的高度,长度有20多米,而据推测总长度达到300多米。担负着保护村社的功能,后来成为防御外敌的攻势,出土量有11700立方米,用今天大卡车去装要满载600多辆才能完成,而这样的工程量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帮助下完成,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与之相呼应的是靠近居住区的沟壁大坡土围,随着对大围沟的不断加宽、加深,大量掘土堆放起来,人们就开始加工夯筑内侧的内围,最终有了墙垣的行使,墙与壕沟共同形成了立体防御系统,这也成为后来护城壕沟的前身,在中国古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
走出半坡遗址,大口呼吸着现代文明的空气,远古人类探寻生存方式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她们的智慧和情怀延续至今,昭示着人类亘古不变的探索精神和博爱情怀,我们要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也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笔宝贵的财富。
 (作者系高陵公路段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