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是中国传统的人生小循环;七年,一个个乡村摆脱了贫困的面貌。记者曾于2015年走访过的冯家村、西塬村、郭村已经脱了贫,贫困人口曾占半数的马寨村也仅剩4户贫困户。去年,省厅扶贫团包扶的8个贫困村106户脱贫,计427人;今年,计划脱贫243户、738人,8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去年全省4个县摘掉了贫困帽子,1261个村退出贫困村;今年有23个县将摘帽,3303个村退出;2019年还将有29个县摘帽,届时陕西的贫困村将消失。任务最重的还是今明两年,省交通运输厅的扶贫力度不减,驻村的干部不少,将帮扶进行到底,直到2020年全国实现脱贫目标。
处在扶贫攻艰的最后两年,扶贫的方式在改变,思路在拓宽,融入到新农村的发展,乡村生活正在向城市看齐,乡村经济将变得更具吸引力。
感受新鲜:乡村的城市生活
2015年9月,记者曾经走访过省交通运输厅在长武县的扶贫工作。不像亭口镇挨着彬县那样靠着煤矿繁华而富裕,马家村在长武的西北角,与甘肃接壤,很穷很闭塞,房子都很旧。当时,记者走到巨家镇马家村的时候正下着大雨,村委会场院还没有硬化,村干部们穿着雨鞋接我。
阔别三年,记者再访长武,走到马家村,一时间真是认不出了。省厅修建的一排村委会办公室已经投入使用,里面有接待群众的扶贫公示室、村民会议室、驻村干部办公室,按照标准化的办公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扶贫的“四支队伍”――村第一书记、省交通运输厅驻村干部2人、镇包村干部以及村两委会,这些专业扶贫人员每天早上来此签到。从墙上的公示牌看到,省厅在这个村挂名的包户干部共有40人,基本来自厅机关。8月份上任的马家村第一书记周睿是商界分公司党委书记,现在是这支扶贫工作队的队长。另一位省厅处级干部曹光华在长武县挂职副县长,分管文体旅游,协管交通运输和“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在马家村见到周睿时,他正与镇上干部一起开帮扶会议,曹光华则用手机软件向县里汇报一天的扶贫去向与工作内容。各方面的干部在村里进进出出,与群众商谈着扶贫事宜,那种气氛,真是一场聚合全力的攻艰战。
与热闹的村两委会相比,漂亮的村民活动广场稍显冷清。记者看到新建的砖雕装饰的戏台,齐全的群众健身器材,塑胶的篮球场,木结构的仿古凉亭连接着将要挂葡萄的休闲长廊,与村委会连体的还有爱心超市、图书室、卫生室……这一切哪有三年前的模样,但却不见村民的影子。听说,村民白天大多在地里忙活,到了傍晚才会到这里转转。上周扶贫公益演出时,这个小广场挤满了看节目的村民。
这座漂亮新潮的村民广场及村两委会办公院为省厅投资260万元帮建,另有386万元投入村组道路的建设,目前村里8个组都通了水泥路或沥青路,核心路段安装了路灯和道路绿化。
感受变化:弱势人群也有致富路子
从城市来到乡村,寂静是最深刻的感受。老人缓慢地行走,儿童孤单地玩耍,锅台灶前忙活着头发灰白的大娘;柿子压弯了枝头,落在地上慢慢腐烂,不见采摘的人影;青春不见,乡村已然老迈。今春的一场霜冻,使得苹果减产,核桃、杏子绝收……老人娃娃们无计可施。
往年扶贫着重“授人以渔”,扶贫资金倾向于投入贫困村民的自主创业。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情况难如人意。种粮的土地收益太低,有能力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村庄土地也因而不断荒芜。留守在村里的贫困人口大多是老弱病残,特别是赤贫人口,不是孤寡老人就是身体残疾、精神残障。贫困户的创业能力较弱,劳动力不足,更不具备网络信息技术等新型技能,导致创业艰难,扶贫资金很难见效。
如何利用乡村闲置的土地与企业资源,为一些能力欠缺的贫困户搭建致富的稳妥平台,成为扶贫干部这些年不断思考与实践的课题,如今找到了扶贫资金稳妥落地的渠道。与前几年扶贫资金的流向相比,最大的变化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土地流转:小农经济变规模化经营
记者在马家村遇到一个年轻人,很想知道这乡村罕见的青年是做什么的,上前一问,原来是搞土地流转的小老板,叫李建辉。他的生意是将村里荒废的土地或陡坡边沟等农民不方便耕种的土地征用约一千亩,集中开展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他说:“我把地包下,可以种经济作物,就近招些村民,他们有种地经验和技术。”在马家村,48户共200亩土地流转用于穿插种植青饲玉米和紫花苜蓿,每亩每年为农户创收400元;另有86亩种植马铃薯,每亩每年为农户创收3000元。
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坐收红利
这次在长武县看到最大的转变是公司与企业介入的规模化经营。扶贫资金不再有去无回地投入到一潭死水之中,而是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金。国家扶贫资金以贫困户的名义直接入股镇办或村办的集体企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专业人员和技术的投入,保证了收益,使贫困户获得稳定分红。贫困户不再为经营发愁出力,其余的时间,养殖补助鼓励他们散养几头猪和牛羊,再种几亩苹果,加上孤寡残障等低保收入、60岁以上的高龄补贴,他们的经济来源变得多元且稳定,脱贫变得更可靠。
这样的企业,长武的贫困村都有。企业宣传栏公示着贫困户入股的名单和股金,依脱贫计划,三五千元不等,入股资金由国家提供,贫困户坐收红利。当然,普通村民也可以用自己的资金入股。
在省厅为马家村投资建设的标准化羊场,记者看到500多头羊在高阔通风的羊舍里缓慢踱步,脚下是机械化的粪便处理装置,好动的羊羔在栅栏间窜进窜出,放开四蹄在场院里奔跑。驻村干部告诉记者,羊羔正在繁殖,今年将从起初的300只黑萨肉羊增加到600只,51户贫困户共入股20.3万元,最低有5万多元分红能给到贫困群众。省厅还落实了7万元产业资金,为马家村建成了42户共两千平方米的光伏发电设施,35户贫困户每户入股1666元。目前,马家村的4项扶贫产业进展顺利。
省厅扶贫团8家单位今年上半年为村办产业投入289万元,帮助引进产业投资661万元。各参扶单位的努力,实现了8个贫困村都有支柱产业,为贫困户带来了稳定的产业收入。
去年脱贫的成小龙,在省厅帮扶下已经盖起新房。他虽年轻,却是一位听力残障人士,他的媳妇智力残障,生活都不能自理。除过产业分红,他们还养了8头猪,这些猪肉都被省厅职工直接购买,每头猪比流入市场增收1200元。看见驻村干部,他的老父亲赶紧凑过来问,让干部帮他上网查查钢丝面加工机,想给家里再添个小营生。帮扶干部还试图在贫困户中开展电子商务,让他们的农产品赶上最时髦的销路。
70岁的老人马兵友在门口晒辣椒,他的老伴腰弯成直角拄着拐杖,据说这腰已经残疾了40年,见到驻村干部兰寿斌,可着嗓门对我们说:“成绩干得大得很!”这天,兰寿斌已是第二次走进他们家。我们刚出门,又有两个干部进门核算收入。两位老人几乎丧失劳动能力,来来往往的帮扶干部为他们拉架子车收豆子,算帐想路子,院子里的阳光都变得更敞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