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4期 第172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1-06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第一版 下一版 >
扶贫先扶志
----------来自长武县的扶贫报告之二      
新闻作者:文 / 闫瑞兴
“真是贫困户,大家来帮扶;想当贫困户,很难有出路;争当贫困户,永远不会富;不当贫困户,小康迈大步”这条标语张贴在省交通医院帮扶的马寨村村口显眼的位置,通俗易懂且立意明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于激发起群众内在脱贫主动性。
多措并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来到省交通运输厅帮扶的马家村,第一眼看到这个村庄,破败的土窑洞与新盖的砖房形成强烈对比。村子非常清静,路上也没有什么人走动,偶尔能看到辆三轮摩托车,也是村民去地里干活或者出去办事。扶贫干部说:“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就剩老弱妇幼留在村里。村民们白天在地里或者家里干农活,没时间闲晃,到了晚上就有时间串串门,拉拉家常,到村委会广场活动活动了。”
村委会广场是村里举办文化活动主要场地,村委和驻村工作队在这里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扶志扶智文化活动夜场,扶贫干部上台倡议,解读八个一批政策,编排扶贫工作小品,表彰勤劳致富典型,还有舞蹈、独唱、秦腔等节目,活动既接地气又寓教于乐,村民容易接受也非常喜爱。
新时代农村讲习所既是村干部的“充电站”,也是村民们受教育的“最爱”。马家村利用讲习所学习传达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总书记新时期发展战略,领会两个百年目标和2020年前全面脱贫总体安排,开展主题教育,增强村干部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扶贫干部定期宣传政策、普及技能、讲授党课,坚定群众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信心和决心。
省地方海事局帮扶的西河村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机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开展道德模范、致富能手、最美乡贤、和谐家庭、卫生模范“五好”评选表彰活动,黑榜曝光不守孝道、好逸恶劳、诚信缺失“三差”典型。通过这些举措,引导村民革除陋习、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唱响扶贫扶志主旋律。
省交通医院帮扶的马寨村为解决贫困户“等、靠、要”依赖思想,村委和扶贫工作队组织开展了全村模范评选活动,选出51户先进家庭,为全体村民树立起典型,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今年端午节驻村工作队给全村贫困户包粽子送粽子,在欢声笑语中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举办“迎国庆、聚合力、增干劲、促脱贫”文艺汇演,通过舞蹈、民歌等传递脱贫致富正能量。
改变志气 积极脱贫
扶志就是要扶起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志气。去贫困户的家里采访,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能看到他们的脸上是高兴的,手里有活儿,眼睛里有想过好日子的憧憬。
马家村的马宏发今年32岁,年幼时父母早逝,初中都没有毕业就去社会上闯荡,在村里没有安全住房,村里通过扶贫危房改造和省厅帮扶资金给他盖起新房,房子正在修建。“我一直在外漂泊,最早在饭店打工,什么活儿都干过,现在在县城工地上干活儿,我一家四口挤在租的一间房里,等房盖好我就回来,有房就有根了,把荒着的3亩地再种起来,种种麦,种种菜,我这小家也就安稳了,现在我脱贫致富干劲儿十足。”这个年轻人在为盖新房忙活着,通过帮扶找到归属感,好日子有了根基。
成小军是西河村2016年的脱贫户,现在被评为“长武县贫困户自助脱贫先进典型”。为了使自己早日脱贫,他自主创业,从开成衣店、水果店干起,2015年返乡创业成立万腾肉羊养殖公司,利用自家3亩承包地,建成3栋标准化羊舍560平方米,饲养肉羊100只,三年来共销售肉羊480多只,纯收入24万多元。2016年利用村荒山台田弃耕地种植苜蓿30亩,今年又发动村集体开展牧草种植。除此之外,他自学成才,积极参加市、县、镇举办的各类养殖培训班,探索实践家庭养殖技术,在饲草种植、疾病预防、科学饲喂、公司管理等方面都成为行家里手,创办家庭养殖微信群,交流经验传授技术,得到大家好评。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让贫困户认识到贫穷不是一种生活状态,也不是人生追求的生活质量。“幸福院里的马平可是典型,今年27岁,双亲早早去世了,他整日游手好闲,去年精准识别后,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位治安员,一个月发600元工资,主要工作就是在村里巡逻,他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盖房,根据他的实际情况通过危房改造扶持给他盖了房,他就觉得娶媳妇有盼头了,可是这一个月挣得太少,得想办法多挣钱,他就跟着村里在外务工的人去重庆打工了,一个月收入能有5、6千元,今年回来鼓励发动同龄人一起出去挣钱,村里十多名青年都跟着出去打工了,现在马平从落后典型变成优秀典型了。”马寨村村支书马红民欣慰地说到。
要彻底解决贫困的问题,真正站起来、富起来,还是要靠贫困户自身不断努力,靠自身振作起来,学技术、学经营、勤劳作、善持家。政府帮一把“扶上马,送一程”,自己蹬一脚,奔往小康路。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