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寨村 驻村干部是家人
洪家镇的马寨村离县城不太远,在记者的印象中却是一个很贫困的村庄。2012年,省交通医院帮扶马寨村时,这个村有1700多人,其中879人是贫困人口,占到半数。这次再访马寨村,村里的面貌大变样,贫困户今年也将减少到4个兜底户,眼看就要整村脱贫了。村子的街道两边盖满了新房子,各家门口都有新修的厕所,村民的卫生水平也随之有所提升。去年,交通医院协调省厅资金100万元帮村子里拓宽硬化翻修了街道,这条配备着太阳能路灯的街道有通往县城的2路公交车,村民们进城也就更加方便了。马寨村正走在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
省交通医院驻村第一书记白江涛带我们走进贫困户范银娥的家,门口吠叫的狗立即息了声,乖乖地跟着白江涛进门了。村长打趣道:“扶贫干部好不好,进门先看狗咬不咬。”范银娥家里每扇门都挂着极具医院特色的白门帘,炕上铺的四件套、窗帘等一些物品也都是医院赠送的。她干着村上的公益岗位――保洁员的工作,每天清扫300多米村路,一个月可以挣600元。57岁的范银娥丧偶,儿子多年不归,儿媳要离婚甩下两个小孩回了娘家。生活的重担,经济的负担,特别是感情上的孤苦无依,使范银娥的生活一度陷入窘迫的境地。驻村干部白江涛将她当成自己的家人对待,姨长姨短地叫着,尽心帮扶着她,只见她拉着白江涛的手不住地抹眼泪。
像范银娥一样因家庭变故致贫的贫困户牵动着医院职工的心。今年,交通医院职工募捐资金1.2295万元,设立了“马寨村爱心公益基金”,帮助全村发生重大变故的家庭度过难关;建成一个爱心公益超市,职工们捐赠了日常用品,群众只要是参加公益活动、协调邻里纠纷、帮助孤寡老人就可以获得积分,用积分到超市换取所需。
自2011年开始,省交通医院先后派了三批扶贫工作队帮扶马寨村。从张梅军、蔡小波、孟辉到曹叶青、解学锋、刘琦,扶贫爱心接力一棒一棒传递到了驻村工作队队长庞军宁和驻村第一书记白江涛手中。今年,省交通医院为马赛村投入资金16.4366万元,一如既往地为贫困户和55岁以上的村民体检、义诊送药,以专业优势实现大病救助,大病保险及贫困户大病二次报销。今年省交通医院已为马寨村27户34人实行了大病二次报销。
白江涛在这个村开展帮扶工作已整整四年。他是1989年出生的小伙子,这四年他成了家、生了小孩,也成了马寨村一员、贫困户的好朋友。儿子出生第四天他就回村了,孩子生病时,范银娥还硬要给孩子送东西呢。这四年,他没休过年休假。周末不休假时,他常常到贫困户家中跟那些留守儿童在一起,给他们辅导作业、教他们朗诵古诗。陪这些孩子的时间比自己的孩子还要多,自己的孩子反而变成了“留守儿童”。扶贫四年,白江涛深切感受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说:“感谢扶贫,让我有机会参与脱贫攻坚事业,希望我们的工作真正对贫困的人们有所帮助,这也是我坚持的动力所在。”
西河村 两座桥一种情
挂念着三年前那几位孤寡老人是否安好,记者走进“绳邓幸福院”。再一次见到那对耳背的老夫妇,他们从以前的小房间搬到现在的大房间。三年前记者采访过的绳邓村已经从地图上消失,枣园镇的绳邓村与大安村、西河村合并为西河村,仍旧是省海事局在帮扶着。
长武县城在开阔的塬面上,西河村离县城虽然只有8公里,却处在塬下山沟里。西河村一面靠着山,坡地比滩地多;一条黑河--泾河最大的支流环绕着村庄,阻碍了村子的出路。因为没有桥,去县城要翻越后面这座山,西河村便成了闭塞偏远的地方,在全县贫困村里“名列前茅”。2013年,时任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来到长武调研了西河村,批了200多万资金修通了一座桥,还连通了长武县到巨家镇的乡道。
此后,村上大多数人进城提了速。再加上省海事局这几年的帮扶,经济很快发展起来,截至2017年底,72户266人已经脱贫。但是,绳家河与邓家山两个组依然被这条黑河阻隔在山里。这两个组的村民外出时,全靠在河床最窄处搭的这座简易小木桥,但是稍微涨点水,小桥就被冲毁了。省海事局驻村干部吕立强告诉记者,他和另一名驻村干部李力上次到这两个组去,借了村民一双胶鞋,一个穿着过了河,将胶鞋扔过河,另一个再穿上过河,好多年没见过这么难走的路了。在黑河上修一座桥需要数百万资金,受益的不过是两个组的群众,从经济效益上看划不来。因此,最初考虑的帮扶方案是用远少于修桥的资金将村民从大山里迁出来。然而,村民迁出了,土地还留在山里,他们还想过河种地,再者故土难离,村民心里最想的是守住家园。省厅领导经过数次考查,听取村民的意见,最终省交通运输厅时任厅长冯西宁为这座桥批了资金,加上县上配套资金,共计635.8万元。
如今这座黑河大桥正在建设,记者看桥的时候天刚擦黑,桥的模样已经出来,相比于小小的村庄,这真是一座宏伟的桥梁。走过这座桥,再过一次黑河,可以走进宜山村。在这个村拍的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正在热播,这个电视剧讲述了贫困女人柿红的脱贫故事。绳邓组借着这个热度准备开发旅游业,那时候桥就不仅为村民也能为游客服务了。
如今的西河村干净整洁,绿蓠围绕的景观花木装饰着村街道,贫困户也纷纷搬出年久失修的窑洞,住进了省海事局帮建的新房子。省海事局在西河村开展了“厕所革命”,耗资50万元修了五座公厕,并投入7万元建设了牧草种植基地,开拓了村养殖产业链。此外,省海事局在村里开展就业创业培训8期400人次,动员了148名贫困劳力外出务工,一年带回村的收入预计有219万元。经过省海事局曾立平、崔向辉到吕立强、李麟、李力三届驻村干部的努力,西河村脱贫指日可待。
三年前,省交通运输厅在产业扶贫的方向考虑着“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想把发出的电卖给国家电网,为贫困户创些收益,还是一项绿色低碳环保项目。这次,记者在长武的贫困村走访,发现建设光伏农场已成为低碳扶贫的新潮流。一片片暗银色的太阳能板铺设在黄土陡坡上,充分利用了荒废土地和空间,配有自动监控设施,几乎不需要劳动力便能运转,可谓一次性投入的省心节能发电机。在一口废弃的窑洞口,升压电杆庄重地将西河村的电流输送到大网,点亮乡村千万盏路灯,照亮着村民的脱贫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