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6期 第172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1-13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我是洛川塬畔的孩子
新闻作者:■ 王智超

从古城到果乡的路并不长,驱车走高速也就是两个小时的路程,但是这短短几百公里的路仿佛是一道沟壑,可以望着,却不曾抵达。细数往昔,突然发现离开故乡的日子已经十年有余,从少年到青年,从青丝到两鬓花白,我依然不曾真正拥抱过我的故乡。现在犹记得儿时,在春天来临之际,三五成群结伴踏青,行走在果香四溢的田间小径,追逐在绿水青山的西沟塬畔,徜徉在满园春色的黄土地上。
每次驱车回家时远远望见洛川塬上挺立的大红苹果,总会思绪万千。有期待,有害羞,亦或说是娇作,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化作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嘴边吟唱着耳熟能详的信天游,深吸一口气,将头深深埋进故乡母亲的怀抱。
儿时总是想走出这片黄土地,看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长辈,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时至今日才彻底明白,洛川塬用这质朴的双手孕育了多少伟大的灵魂。从黄土地质公园到洛川会议旧址,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到抗日战争胜利的转折点。烂柯山下的日月轮回,万凤塔旁的沧海桑田,我看到了历史车轮辗动过的车辙。行走在洛川会旧址博物馆中,用灵魂感知着岁月的痕迹。在那里,有着革命先辈的无私与热情,我仿佛看到在某个窑洞内,昏黄的煤油灯旁伏案疾书的革命先辈们,手指中夹着延烧殆尽的烟卷,思考着中国的未来。长条桌上,外面炮火隆隆,面对着敌军的步步紧逼,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求着中国革命的新出路。我用最虔诚的灵魂向远方跪拜,歌颂着他们的无私与伟岸。
一直喜欢洛川塬上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蹩鼓,最早作为两军对战前的战鼓而存在,鼓点激昂,声势震天。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际,洛川县城总是热闹非凡,从观灯猜谜到秧歌汇演,人声鼎沸,其乐融融,蹩鼓作为独有的存在总是不可缺席的压轴盛宴。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跟在蹩鼓队伍后面走街串巷,不愿意错过每一个细节,遗憾的是至今为止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参与过一次完整的表演,只能远观,将动作与鼓点记在心间。现在每当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总会在网上搜出蹩鼓表演的视频,将音响声音调到最大,让每一个鼓点震撼自己的灵魂,曲终人散但犹余音绕梁,回味无穷,霎时间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是我最鲜明的写照。每年总会挤出时间回几次家乡,一是探望长辈,二是体味乡情。但总是来去匆匆,不曾将脚步踏遍故乡的每一寸土地。黄土高原有着她独到的魅力,不奢华但却让人无法忘怀。虽然现在自己家乡话讲的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味道,但是每次返乡时,和叔辈邻里拉家常,总会刻意去纠正自己的口音,让自己不显得太过生疏,但无奈总是弄巧成拙,反倒不洋不土。总结后才发现,失去的不只是乡音,而是那颗乡魂。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取舍,得失相依,但终不要忘本,根在人就在,魂在家就在。
前几日趁着休假之际,陪着父母亲,带着孩子去洛川北塬阿寺村寻根。阿寺村是洛川苹果之父李新安老先生的家乡,也是洛川苹果的发源地,在那里你可以体会到全城百姓奔向富裕之路的艰辛历程。一个观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品质,一个创新举动可以改变一片人的生活状态,而一个改革政策却可以改变全城人的生活品质。我记得在那里带着小孩吃凉粉的时候,很凑巧的碰到李新安老先生的儿媳,如今也是不惑之年。阿姨很健谈,很热心的为我们介绍着她的村子,介绍着她的父辈,介绍着全村人民从贫穷到富裕的致富之路。在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她话语间的自豪。我记得当时还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我们应该感谢那位老人,但更多的却应该感谢洛川县城的父母官,是他们鼎力支持,全力推广,努力扶植,才可以让洛川人民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才可以让洛川这个小县城的名字被全国乃至全世界所孰知与称赞。身为他乡游子的我每每听到或者看到他人提起洛川时,总是倍感骄傲。
远方很远,却不曾忘记故乡的呼唤,余生很长,却不曾停止回家的脚步。因为热爱所以愿意用毕生去追逐,因为留恋,所以从未忘记塬畔的花香。我一直牢记着父辈的教诲,娃,你是洛川塬畔的孩子!
 (作者系西安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