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期 第172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1-27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一版 下一版 >
与路为伴三十年
----------访西安公路研究院梁武星      
新闻作者:记者 / 李华 通讯员 / 王峰 文剑
题记:梁武星进入公路科研行业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之后全国高速公路建设刚刚起步。与路为伴的这三十年,梁武星搞科研、做设计,参与并见证了陕西交通发展和西安公路研究院自身发展历程中太多的“从无到有”,他的故事,其实也是公路科研人群体的故事,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陕西交通发展的故事。
“截至目前,我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5371公里,持续位居全国前列,通达我省107个县区其中的98个县区,打通了22个出省大通道。4条高速通道穿越秦岭连通陕南,2条高速通道连接陕北,14条高速通道通江达海。”前不久,省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陕西交通发展成就,这组数字,着实让人振奋!而我省目前通达的这5371公里高速公路,梁武星负责了其中超过3000公里项目的交竣工验收质量检测或施工过程质量检测。
高起点入行  要把薪火传下去
1987年7月,梁武星从当时的西安公路学院公路工程专业毕业,进入西安公路研究院的前身――西安公路研究所工作。当时,我国的高速公路才刚刚起步,举全国之力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聚集了当时全国各个领域最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其中,“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抗滑表层的研究”由我国知名学者沙庆林院士主持攻关。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制约,沥青路面造价又高,怎么在路面基层上下功夫,从而降低高速公路的造价又能保证路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很幸运,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实践,他就能参与如此重量级的科研课题,跟随沙院士学习。
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西安至临潼高速这两条陕西境内的项目就属于当时全国首批建设的高等级公路,这两条建设中的三秦路,也成了梁武星他们一帮年轻人跟着沙院士最常跑的“实验室”。他回忆说:“至今都记得西三线泾河桥头工地工棚里的那块黑板,那时候课题组的年轻人常围着沙院士问东问西,这块临时支起的黑板就成了他为我们答疑解惑的地方。就连一个实验用完的瓶子,沙院士都要把它擦得干干净净。老一辈公路科研人身上求真、严谨的精神成了我入行收获的第一笔财富。”
在如此高起点的入行课题中,除了朴实的前辈对梁武星在今后三十年科研态度的深远影响,业务实际操作实践也让他收获满满。作为主要参加人员,从大纲的编写、科研调研到室内试验研究及试验路的铺筑和观测,再到数据分析、编写科研报告,每一个环节他都扎扎实实地做细、做好。一个课题做下来,他已经掌握了科研工作的方法,获得了深入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这项课题荣获交通运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不仅切实地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金制约首批高速公路建设既需要省钱又要兼顾结实耐用的问题,更成为国家规范,成为我国此后几十年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技术支撑。目前,这项科研成果在国内依然被沿用并不断改良。
 “公路科研的意义在哪里?说小了,就是解决各个阶段公路建设生产问题,说大了,就是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让中国的路、中国的桥走在世界前列,这是知识分子用知识报效祖国最好的方式。”梁武星坚定了与路为伴、让路变得更好的决心。

科研生产同步  见证陕西交通大发展
采访中,梁武星一直感恩时代赋予的一个又一个机遇,他说:“我们的科研成果,只有把它们一个个都嵌入陕西交通发展的每个节点、每个阶段,它们的意义才能凸显。”

上世纪90年代,水泥混凝土路面还没有成套的技术,我省“八五”重点科技项目“高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修筑技术的研究”课题应运而生。这是梁武星作为主要科研主持人所做的首次科研尝试。为了掌握和摸清RCC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物理力学性能、配合比设计方法,他天天吃住在实验室,与水泥和砂子为伴,一个一个混凝土试件去成型去试验,一个一个配合比去调试去优化。三年磨一剑,该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课题成果最终大大提高了我省高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总体技术更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21世纪,我省第一批建成的高速公路都面临着常规的路面大修。又是一个第一次!沥青路面的废旧材料怎么利用?怎么做才能既环保又节约?这是迫切需要交通科研工作者解决的问题。梁武星他们结合西宝高速公路试验路的铺筑情况,提出了沥青冷再生工艺,并开发出性能优良的沥青再生剂。高速公路路面大修时铣刨出来的废旧沥青,可以通过再生剂回收再生,重新成为大修材料,既减少了因废弃材料造成的环境污染又降低了维修成本。
 千禧年之后,我国交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高速公路路网规划越来越密集,如何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把好质量关?交通行业迫切地需要一部规范能够客观、真实地评价工程质量。梁武星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始主持这个专题的研究,执笔编写《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办法》。要制定编写一部公路工程质量行业的验收规范,就要做到完全熟知公路建设的各个流程,从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梁武星针对每个过程,屡次向该领域的专家和前辈请教,经常为了一个小的条文的拟定商讨至深夜。该项办法于2004年以交通部部长令发布实施,作为行业规范在全国执行。
陕西高速通车里程在西部率先达到2000公里后,我省提出“2367”高速公路网规划,以“增路”、“扩能”为重点,掀起我省高速公路第二轮加快建设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梁武星主持了陕西省重点科研项目“陕西省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本课题从我省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使用经验入手,结合我省的气候、路基特点、轴载特点等推荐出适合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提出的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设计方法,其成果已经应用于多条高速公路,目前正结合其成果起草地方标准。
高速公路的大发展也引领了公路检测市场的繁荣,为了加快检测效率,各检测单位纷纷引进自动化检测设备,但是自动化设备的检测精度控制和数据处理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难题。梁武星主持“路面雷达检测路面面层厚度方法”的研究,统一了路面雷达这一自动化无损检测设备的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精度和效率,该课题成果已于2015年纳入陕西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
企业要生存,还得搞生产来获得经济效益。这么多年来,公路检测、施工监理这样的生产活动一直跟梁武星的科研工作并行不悖。科研与生产同步,既要进得了实验室,又得睡得了工地,脚上带着泥,手里可能还捏着数据分析纸。回忆起1995年在临潼至渭南高速公路项目做施工监理的经历,梁武星说:“那时候的日子几乎是连轴转,随时有施工我们就得随时盯着,混凝土浇筑施工得连续干不能停,这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我们就得紧盯上几个小时,没白没黑,也没有正常饭点。因为那边是黄土地质,桩基施工全是人工开挖的,大冬天寒风瑟瑟,二、三十米深的钢筋笼我们都得人工爬下去检查……我们的监理工作成绩也得到了甲方的认可和赞誉,也受到了省政府的嘉奖表彰。”
就这样,科研、监理、检测,梁武星用自己的方式见证了陕西高速公路从1000公里到2000公里,直到如今突破5000公里通江达海。
理念上突破  “从无到有”的拓荒
1993年5月,梁武星接了自己工作后算是第一个跨行业的设计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兰州机场跑道加固设计。虽然说跑道也算路的一种,但因为汽车跟飞机的荷载不可同日而语,这对他来说其实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周围好心劝梁武星的人很多:“隔行如隔山啊,更何况这项目也挣不了多少钱,何必呢?”但他还是很坚定地想试试,一是作为一个科研人喜欢不断尝试和挑战,再一个还因为他在想,如果这个设计做好了,岂不是又给自己的团队开拓了一个新市场?那时候,在西安这边,这方面做得好的当属空军工程大学。有段时间,梁武星的生活节奏就是上班做计算搞设计,下班揣着自己手写的一厚沓计算书蹬上自行车去空军工程大学向资深老教授提问、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梁武星圆满完成了这个设计项目,并获得中国民航总局优秀设计三等奖。至此,第一次突破“跨界”成功了,这个“从无到有”的第一次也为西安公路研究院开拓了机场跑道的检测与评估业务。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交通建设投资规模的急速增加和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各项规范和标准都在逐步完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在质量控制中显得日益重要。西安公路研究院顺势而为,经省交通运输厅批准,快速整合试验检测业务成立了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梁武星作为中心负责人,带着年轻的团队开始在检测市场摸爬滚打。他们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高标准要求自己,于2004年一次通过交通运输部试验检测综合甲级资质评审。凭着“技术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多年来,他们承担省内外了累计约3000公里高速公路的检测工作,其中包括我省第一条六车道高速公路西安绕城高速,第一条穿越秦岭山区的高速公路西汉高速,第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机场专用高速,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第一条环保示范工程西咸北环高速……在全国市场中打响了品牌、赢得了口碑。
2008年,梁武星参加了交通运输部在福建召开的一次交通行业环境监测会,当时,环境监测在我国的交通行业才刚刚起步,只有山西和湖北做得比较好。梁武星意识到,环保是粗放型发展之后一个必然的趋势,它将会和质量和安全同等重要,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必然要抓住环保这个机遇。回来后,在西安公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他马上着手积极与省厅对接、沟通,2009年,省交通运输厅批准成立陕西省交通环境监测中心站。又是一个“从无到有”。面对全新的领域,他们从零开始,用几年时间环境监测站就从刚开始的无人、无设备、无技术能力到现在拥有西北最大的行业标准化环境实验室,拥有水、气、噪声的多项指标的监测能力,成功完成交通运输部“十二五”环保试点工程“陕西省交通运输环境检测网络建设试点工程”的建设,已成为我省交通行业环保技术的支撑单位。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总体目标。交通运输部则提出了“四个交通”,其中绿色交通就是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核心体现。面对中央、部省对生态文明建设、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布局和要求,我省当时绿色交通运输发展又缺乏清晰、系统的宏观战略与政策顶层设计的现实情况,梁武星主持了“陕西省绿色交通发展战略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深入研究,有效推进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为完善全省 “十三五”规划体系提供战略支撑。该研究成果已经纳入进我省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之中。
与路为伴三十年,从少年到白头。回望自己这三十年,梁武星很感恩,感恩西安公路研究院提供的机会和平台,感恩省交通运输厅一直以来的支持和信任,感恩陕西交通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三十年来,他欣喜地把公路科研的薪火传给一位位后来人,欣喜地亲手把一项项科研空白填补,也欣喜地看到了一条条高速路惠及千万百姓。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