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期 第173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1-3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第一版 下一版 >
盐道
新闻作者:文 / 图 郭少言 袁立忠

盐,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在稳定经济、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产盐。历史上,陕西盐的来源大约有这几个方向――定边的花马盐池,山西运城盐池的潞盐,重庆巫溪的大宁泉盐,还有淮盐以及来自山东的海盐。如此,吃盐便产生了运输。上古时期,人们就开始背着盐做交易,一条条运盐的道路被踩踏出来,这些道路形成了最早的运输路网,蜿蜒于秦巴大山中,铺展于关中平原上,穿梭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之中。
人们踩踏的必然是在自然界中选择的最经济、安全、便利的通道。这些通道大多一直被利用、被越来越高级的公路所取代,从今天的高速公路路网仍可以看到与古老盐道网络相重合的部分。今天的坦荡通途正是由远古的小径、栈道、栈桥、石阶发展而来。还有一些古盐道被遗忘在大山深处,或消逝在毛乌素沙漠的广袤天地中,它们连同路上发生的故事、走过那些路的人……渐渐变得鲜为人知。探索发现这些消逝的古道又给予今天一种特别的意义――在历史中寻找自己的前因,深入过去,解读今天,指向明天。
盐的官方专营是国家经济支柱之一,从汉代开始,注重实用主义的财政专家桑弘羊就主张盐铁国家专卖。盐的专营一直延续到明清,商人如果能拿到国家统一颁发的“盐引”,即食盐运销许可凭证,这些商人很快便能发家致富,甚至富可敌国。晋商靠着在运城和定边贩运盐崛起,陕商的发达亦可追溯到陕北盐马古道上的交易。
对盐的运输控制往往成为政治、军事斗争的武器。当官方与民争利垄断盐的运输时,官商走官道,民间便有了各种小马路,或走草原或走沙漠,以艰苦难行为代价躲避官方查禁。日寇占领东南沿海和山西时也封锁了盐的运输,以制衡中国大后方。当陕甘宁边区处在民国政府的经济封锁中,定边盐运支撑了边区的生产自救,驮运花马池盐换取各种物资,使土地贫瘠的陕甘宁边区在很长一段时间能够自给自足。盐的运输是哺育新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盐,是生命的能量。盐道,是命脉。交通运输,不仅让经济腾飞,也是人赖以生存的支撑。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