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期 第173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2-0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秦岭南麓舞彩练
----------写在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通车之际      
新闻作者:文 / 胡 君 图 / 冯小明

冬日的暖阳,轻轻洒在秀美的秦岭南麓,满坡的青冈木黄叶和红枫林把山峦涂染得五彩斑斓。就在这群山之间,河流之上,一条崭新的宽阔大道,从我面前赫然伸向远方,像一条柔美的彩练在山峦叠嶂、云遮雾罩的山水之间翩翩舞动,时而跨越深壑,时而穿越长隧,时隐时现。
柞水至山阳现代化高速公路通车在即!
紧张而丰富的采风就要结束了,我站在大道正中,再一次端详着这条静若处子的新路。沥青的味道散发已尽,只留下淡淡的清香,路面上还没有车辙和足印,踩上去似乎有一种弹、糯的感觉。路两旁绿色护栏为新路勾勒出柔美的曲线,使道路呈现立体感、彩色感。在阳光的照射下,平坦洁净的路面闪耀着幽蓝色迷人的光芒。此刻,我在心里用文学的六棱镜对这迷人的高速之光进行辨析,梳理着光色的成分,心里涌动着对这条舞动在秦岭南麓的彩练由衷的赞美。
匆匆的采风过程中,有太多的故事扣人心弦,有太多的亮点在心中闪耀--耀眼的科技之光、温馨的和谐之光、绚丽的生态之光、浪漫的旅游之光……

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项目是我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建设的十八条联络线中丹(凤)宁(陕)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78.8公里。概算投资74.5亿元,于2015年11月开工建设,2018年11月全面完工。
这是一条穿行于秦岭南麓的公路,大部分线路都在隧道里,桥梁上,而且这一带地势险峻,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极易发生滑塌、涌水等地质病害。仅仅三年工期,一千天时间里,建设者是怎样打通一座座隧道,架起一座座桥梁,把这条完美的现代化高速公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采风团成员沿着新路往东,不时停下来采风,站在宏伟的桥梁、隧道前久久观望,听着建设者的讲述,在心中勾勒着昨日建设工地的火热场面。
这是一支充满朝气善打硬仗的队伍。从建设管理处处长到工程师、工人,这些年轻人朝气蓬勃,知识系统,理念创新,思维模式现代……形成一种崭新的科技力量和高速公路文化,成为工程建设的保障。
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给工程带来重重困难,“胜利隧道”就是这样一个瓶颈项目。这条隧道涉及多条断裂带,围岩多为强风化砂质板岩,整体破碎,间有夹层,稳定性差,裂隙水发育,掌子面易掉块、坍塌,现场施工条件极其恶劣。在施工过程中时常发生塌方、涌水、涌渣,数次把开挖进度抹为零,工程举步维艰。
陕西交通集团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驻守在工地,集中技术力量攻坚,开展科技创新,推进智慧高速建设,破解了一个个难题。各参建单位众志成城,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拼搏精神攻克难关,一米一米推进,塌方了,水淹了,从头再来!历时779天终于打通,以高标准、高质量通过验收,“胜利隧道”终于取得胜利。
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管理处积极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打造项目亮点。率先引入BIM+GIS多维可视化技术,在交通工程建设中实现了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可视化信息管理。这是我省交通领域第一次使用这项技术,实现了微观与宏观场景的结合,全面、真实地展示工程项目场景,为指挥人员快速直观地了解现场情况,做出正确的研判和决策提供了过硬的数据,成为战胜各项施工困难的有力保障。

当采风团成员们踏上凤凰古镇的老街时,不由发出惊喜的赞叹声,大家对这颗美丽的明珠艳羡已久。这条高速公路与小镇是密不可分的,说公路是为古镇而建可能有点过,但小镇因公路而再度焕发青春却是肯定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凤凰古镇坐落在风景迷人的柞水社川河畔,已有1400多年历史。镇区现有760多米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一条街,古迹星罗棋布,建筑古朴典雅。石板小路沿山而上,缝隙里长满青苔,四合院式的古建筑和土坯房散发着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记者、作家们的目光轻轻掠过小桥、流水、人家,唯恐惊扰了她的静谧。听着镇长轻轻述说小镇曾经的辉煌和美好的未来,无不陶醉在这古朴、幽静、典雅的氛围里。
凤凰古镇是我省唯一一处保存比较完好的清末、民初古镇建筑群落,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江汉徽派古建筑群,被历史学家誉为具有秦风楚韵的“江汉古镇活化石”。
凤凰古镇镇长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古镇的特色,对古镇的未来充满期冀。新建的高速公路就在古镇旁边,古镇面临重大机遇,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这座千年古镇将迎来她的美好时光,展现她的魅力。为这一天,她已等候千年。
岂止一个凤凰古镇呢?这条高速公路沿线遍布着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古栈道、柞水溶洞、凤凰古镇、南观音寺、天竺山、月亮洞、百潭谷等自然风景及名胜景点。高速公路开通之后,这些旅游重点紧密链接,形成轻松便利的精彩一日游。对于西安市民来说,到这些西安后花园游玩更为便利,对于公路沿线居民来说,有了这条奔往小康走向富裕的大道,很多梦想将成为现实。
再见之时,古镇会是怎样的惊艳呢?日近黄昏之时,我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祝福,悄悄地离去。

这是一条穿越在秦岭南麓腹地的现代化高速公路,所经之处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公路与青山、河流相依相伴,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必然格外重要也格外艰巨。
在施工区段,有5条河流与线路相依相绕,这五条河流是汉江的源头。她们体量都不大,就像我们记忆深处那种淙淙流淌的小河。她们是一滴滴岩石缝中渗出的琼浆,一颗颗绿叶花蕾落下的甘露,是一泓泓丁当作响的山泉,汇成淙淙的小溪,从秦岭深处奔来,带着奇山秀石的俊秀,带着令人心醉的碧绿,如诗如画般地清澈、宁静、美丽。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汉江及其支流的价值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开山凿洞,搭桥过河,修建70座桥梁、15座隧道,怎样才能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怎样才能确保净水之源不受污染?
开工之初,陕西交通集团和管理处就把这个课题作为重中之重,对每一个环节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所有施工营地开工之际首先建设三级沉淀池等环保设施,对施工废水进行严格处理后,用于场区和沿线道路洒水降尘,小心翼翼地不让一点污水排入沿线河流。同时,项目部每完成一个标段,立刻恢复道路两旁的植被,并聘请环保、水保单位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把关。
他们把创建新时代文明,保护好环境和生态建设作为建路宗旨,要求各施工队伍无论开山炸石,还是修桥铺路,都必须保证公路两旁的山地水域不受到污染。设计、施工管理和监理部门制定了检查考核办法,要求各标段严格按环保要求施工,施工中最基本的取土、弃土都依据地理环境合理规划,所有弃渣都要倒往指定地点,并对弃渣地及时复垦绿化。
为了使高速公路与大自然有机融为一体,管理处在各个标段强化“连续不断、动中有变”的绿化设计思路,形成了远乔木、中灌木,下边坡坡顶和挖方段碎落台以花卉为主点缀的多层次绿化效果,优选引进40余种绿植,并大面积种植大叶女贞等,绿化与工程进度同步推进,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高速公路与秦岭生态水乳相融的精彩画面。

曾多次采访铁路、公路建设工程,以往的经验告诉我,每一条铁路、公路的修建过程中,最为棘手的就是施工单位与当地政府、村民的矛盾。工程建设势必使一些人家多年的生活状态发生变化,尤其是征地、拆迁过程常常引发矛盾,有时甚至会发生尖锐激烈的冲突。但这次采访过程却让我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气象,使我对这条高速公路的内涵有了别样的感受。
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采用了省市共建模式,这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在我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上是第一次尝试。柞水县和山阳县是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的局限,财政收入极其微薄。但是,省市共建模式的新理念,使他们意识到了修路的重要性,意识到了柞水至山阳路段的修建,对两个县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改善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是一次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两个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条件下筹集征迁资金,投资建路,并动员群众全力支持工程建设,使过去最棘手的征地、拆迁等问题迎刃而解。
当地政府和村民对公路建设全力支持,管理处在施工过程中也处处为沿线居民着想。在设计之初,就本着尽量减少耕地占用,设计上尽量给老百姓省地。同时,在居民集中地域修建便民路、便民桥,还利用工程弃渣造地450余亩。这些举措,在当地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建路模式的创新,在这个项目施工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展示出强劲的优越性,是一次高速公路建设创新的成功尝试,谱写了一曲共建和谐社会的颂歌。
柞水至山阳公路是一条饱含科技成分的高速公路,是一条高标准的生态环境保护之路,还是一条带动当地群众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和谐之路。随着新路的开通,沿线乡镇经济发展,群众居住、交通、生活改善将揭开新的一页。
全新的模式,尖端技术的应用,先进管理方式,高标准工程质量,为这条公路注入了深刻的内涵。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的建设者,用他们的产品为我们诠释了对于路的一种新的解读--路,不仅仅是交通的通道,不仅仅是一方治富的路径,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纽带,是人们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纽带。
作者简介:胡君,省作协会员。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150余万字。出版有小说集《列车经过的地方》,长篇小说《红雪》、长篇纪实小说《精武梦》等。近期作品散见于《中国报告文学》《文谈》《时代文学》《艺文志》《中国铁路文艺》等刊。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