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年孟冬时节,笔者专程探访了位于秦岭腹地、即将通车的陕西高速公路丹(凤)宁(陕)线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
车辆从西安向南进发,沿包茂高速公路穿越秦岭主峰,在柞水服务区附近通过一处交通管制点后驶离主线,此时,一条东西走向、宽阔崭新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展现在面前。这里,就是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的起点。按照行程安排,我们将乘车走完全程,并在其中几处重点路段作短暂停留,听建设者现场讲解。我打开这条路线的宣传折页,看见一条粗壮的绿线在雄伟的秦岭山脉游弋,将一串不知名的小村小镇连缀在了一起。这些小地名都有极强的辨识度,它们不是以沟、湾、峡取名,就是以岭、梁、川为称,一方面彰显着剧烈起伏的山川之势,另一方面也坦露出渴望打破交通困窘的迫切之情。我将工程路线图竖着举起,与现实的公路工程叠加融合,我要把自己缩小成一只鸟、变幻成一股风,在行走中用身去感受,用心去谛听。
车再次启动,看呐!车轮从漆黑油亮的沥青路面轻轻碾过,平直顺畅的白色标线从车身旁划过,深绿色的防眩板和新植的松柏从窗边掠过,醒目的交通标牌、指示标志在眼前不断闪现……看呐!当关中平原草木凋零时,而重峦叠嶂之中却秋意盎然。秋霜下的群岭五彩斑斓,那一面面山坡,仿佛先泼了绿的颜料,再泼了千万桶黄的、红的、橙的、蓝的颜料,万木如炬,层林尽染。这里山势险峻、岩体破碎,目之所及全都覆盖着各色植被,寻不出哪怕巴掌大一块皮癣般突兀的垦地。植被以灌木、荆棘和野草为盛,鲜见高大的乔木。偶尔发现个别火柴棒般的灰白电杆,扯着头发丝细的电线,站立于这军团般暖色系的汪洋大海。在山脚,间或有几栋白墙土屋或砖瓦小楼,房前屋后的苍老柿树空无一叶,只是树冠顶端显眼地挑着流蜜的红果,招引着远道而来的喜鹊e食。山间鸟鸣不绝,皆是隐匿身形的清唱,清脆悦耳,婉转流利。在枝叶掩护之下,松鼠、刺猬等小型啮齿类动物,一刻不歇地四处窜动,寻找和存储过冬的食粮……现代文明构筑起来的高速公路,穿行于这千年如一的醉人秋色山岭之间,竟然如此自然和谐,没有一丝违和之感。可曾知晓,这条公路使用了23万吨钢筋、110万吨水泥、93万立方米石子,移动过1169万立方米土石,而建设者又使用了怎样的高强本领,将这些巨大的钢筋铁骨、水泥石子组成的工业怪兽,温顺驯服地卧伏于秦岭腹地?!
仅仅15分钟,车辆就走过了下梁镇、磨沟峡、小岭沟、仁家沟、龙头湾、凤凰西立交,停在了凤凰隧道东侧的洞口。这条隧道短短328米,对于建设者却是一处难啃的“硬骨头”。我问凤凰隧道的名称有什么来历吗?工程建设者指着不远处的城镇说,源于山下的凤凰旅游古镇。眺望山下,商洛市柞水县凤凰镇一览无余,镇子中央一片高檐灰瓦的建筑群落,就是凤凰古镇。凤凰镇始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古代因水路交通发达而成为汉江流域重要的物资交流枢纽。由于镇上完整保存着一条由148座(户)清末徽派古建筑组成的长街,而被中国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为了给这个寸土寸金的旅游古镇以更大的发展空间,高速公路建设线路比设计线位向山坡移靠了近20米,以至于优化后的3公里穿岭路线需要迁移的坟墓猛增至1700多座。迁移的坟墓在更高的山坡集中安葬,可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降雨,让不堪重负的陡坡发生了大面积坍塌,集中安葬的坟地遭受损毁,不得不进行二次迁移。为了彻底治理好这处地质滑坡,公路专家现场会诊论证,此后建设者用一年时间加固路基边坡、整治隧道仰坡,平整出27米高的三级护坡平台,开展病害区域抗滑桩加锚索框架梁综合治理,给滑坡体镶嵌了81枚2米见方、30米长的巨型“钉子”,这才降服了地质灾害……类似这样的工程难点,在这条公路建设中屡见不鲜。我问,这么多工程难点与路线途经的地质结构有关吗?建设者点点头,并解释道,除了秦岭本身复杂的地质构造,还与这条路线的走向关系密切。在目前穿越秦岭的多条高速公路中,所有路线都顺着山脉的纹理南北而建,而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因为使命所在,从而当仁不让地成为首条东西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
再前行约五六分钟,就是凤凰东立交。凤凰西、凤凰东两个立交相距20公里,凤凰古镇大致位于两个互通式立交中间。这样的布局,不但能有效带动古镇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而且使古镇的整体发展空间扩大到了20公里的广泛区域。受地势所限,这两个立交占地都不大,结构也不繁复,简约的线条在相对平缓的谷地显得极为干练,好似为了突出山的伟岸而刻意缩小了自己。
再前行5分钟,过了杏坪镇、严坪村、马落坪,就来到了供司乘人员休憩的交通港湾--柞水东服务区。这个服务区占地面积巨大,当地百姓为了支持高速公路建设,将大山之间这块120亩金贵的平坦土地无私地贡献了出来。服务区内停车、加油、住宿、餐饮、购物、如厕、汽修、汽车自助充电等服务功能一应俱全,免费热水、WIFI、手机充电、雨伞、母婴室、男女沐浴间等人性化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在服务区接待室,我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条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全程使用的“BIM(建筑信息化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应用展示。在大屏幕上,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的三维立体形象跃然而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每个人都能随时查看现在、回放过去任何段落项目建设的过程,迅速了解到任何隐蔽施工技术下的细枝末节。这种直观通透的技术应用,使建设者能够时刻保持高标准的建设质量和高效率的建设进度,使管理者能够时刻做到“耳聪目明”,拥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从容与洞达。
再东行不到10分钟,经过柴庄镇、周沟口、九里坪,我们来到了这条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左家湾特大桥。远远望去,这座大桥呈S形,匍匐于汹涌江流为摆脱山的绊羁而冲泄出的逼仄谷道。两列由数百根密集排布的巨大桥墩组成的列阵,深深扎根于湍急的河道和深切的谷底,托起了这条4035米长的特大桥梁。看着这些桥墩,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竖琴上的根根琴弦,怎堪它巨大无朋,凭谁弹奏?忽然,桥头高挑的风向袋鼓荡起来,如旗帜般烈烈飘动。是它,风!或许也只有风――在秦岭腹地浩养了千年万载、恒古如一的精灵,才有资格抚弄如此之琴弦,鸣奏出大音若希之韵律。
我静静地站在左家湾特大桥上,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倾听着建设者如数家珍地介绍大桥建设时的点点滴滴:选址难,沟道狭窄,难寻合适之地辟做梁场;制梁难,每片箱梁长度尺寸要求各异,不一而足;架设难,要将50米长、近百吨重的箱梁一一运至山腰架设,困难可想而知;管理难,受控于质量、受限于场地、受制于工期,却要“长袖善舞”,释放出发自内心的激情与热望,谈何容易!俯视桥下,江水打着旋涡,垂直的高差也令人眩晕。有山民如蚁,在长满荒草的秦岭古道负重前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湿漉漉的山风稍来了些微的雨末,抬眼望去,大山不知何时已经隐没在浓浓的云雾之中。是的,这不是可憎的黑霾,而是纯净的雾岚!有了缭绕云雾的滋润,山色变得愈加绚烂、灵秀起来。我忍不住张开双臂,像贪吃的孩童般大口大口地吞咽起来,凉丝丝、甜津津的味道立时灌满了我的胸肺。
再前行约5分钟,车经过了赵家庄、刘家台、牛耳川镇,来到了中岭隧道。中岭隧道全长4.49公里,它与这条高速公路上的胜利、小岭2个特长公路隧道一起,穿越了5条地质主断裂带和7条次生断裂带。在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始终深入人心。以中岭隧道为例,优先采用“桥隧相连”的设计理念,减少大挖大填;采用隧道“早进洞、晚出洞”的洞口洞门施工,将隧道外围施工对环境的干扰压缩至最小;充分利用隧道施工中的废弃渣石,变废为宝,用作路基填料;优化排水设计,对隧道涌水、施工废水进行多次净化,确保了施工沿线南水北调上游主要水源补给地的水质安全。
三年前,当建设者会战中岭隧道时,曾经惊讶地得知,因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当地人的生活半径被局限在10公里之内,不少人没有去过30公里外的县城,许多老人甚至穷其一生也未能走出大山、到过城市。可以预料,随着这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交通的阻隔必然烟消云散,即使这里的人不主动走出去,频繁到访的客人也将颠覆性地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不再觉得孤单与无助。
车从淅沥的雨中驶入隧道,天地似乎突然寂静了下来。巨大的半圆形隧道断面,在几百米深的岩层之下伸展。隧道顶部一排灯具洒下雪亮的光芒,映着灰白厚实的水泥内壁,照着黑色的沥青路面(在特长公路隧道使用沥青路面,既较好地解决了原来水泥路面断板维修的困难,行车舒适度也大幅提高)。地面三条白色标线清晰地勾勒出了单洞双车道的轮廓,隧道两侧自下而上布设了许多反光和发光设施,如电缆沟糟侧面刷有黄黑相间的警戒线、墙脚镶嵌的黄色反光轮廓标、两侧贴着的反光膜腰线、顶部安装的彩色反光环。在行进中,这些设施在视觉上连缀成线,形成一个立体动态的时空隧道。当你穿行于幽深的隧道、危险的地质断裂带、百层楼高的岩层底部,不但没有感觉到任何压抑与恐慌,反倒有种艺术般的享受。或许,这就是现代建设者给司乘人员所能展示出的魅力所在吧!
车继续向前行驶,约10多分钟就走过栗花沟、色河铺镇、色河铺立交、山阳立交,来到了山阳北枢纽立交。山阳北枢纽立交是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项目的终点,这个终点与福银高速公路山阳至漫川关段实现了互联互通,无缝连接。
车折返回到最近的出口山阳收费站,四进五出9个收费车道已经完成收费系统设备调试,静静地期待着通车时刻的到来。在这里,陕西首次安装了智能收费一体化交通系统,车辆经过此站,不但ETC车道畅通无阻,就连人工进口车道也升级为机器人发卡。
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全程78.8公里,如果驱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行进,只需50分钟即可抵达。可是同样的距离,数万名公路建设者却整整花费了3年光阴;而对于沿线百姓来说,或许已经等待了十年几十年甚至更长。当我们行驶在平坦如砥的通衢大道时,大多数人或许会觉得所有高速公路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对于交通人尤其是建设者来说,它们各有各的“品格”、各有各的“气质”,绝无丝毫雷同。但不论“品格”“气质”相差多么悬殊,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坦诚、和善、沟通、无界。
美哉,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
(作者系省交通集团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