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期 第173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2-14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第一版 下一版 >
这里是17#应急救援执勤点
----------秦岭终南山隧道“南风北引”工程纪实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张力峰

这间仅有30平方米的屋里,并排摆着三张单人行军床,桌子上摆放着电脑,画面是隧道内的动态。狭小的空间里还摆放着一台正在运行的空气净化器和一盆半人高的绿植。门口停放着三辆警用两轮摩托,车头冲外,保持着随时出发的状态。7年来,刘兆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
刘兆友是富平人,他已经在这个被称为隧道17#应急救援执勤点上坚守了7年。“我不是时间最长的,最长的是11年,从隧道建成运营就在这里了。”刘兆友指着身边的战友介绍道,随后他又指着另一个战友说:“他时间晚点,在这里也已经4年了。”
这三个身着迷彩服的汉子值守的岗位很特殊,是在秦岭终南山长大隧道里边。在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里共有两个这样的执勤点,分别叫8#和17#应急救援执勤点,一个距离隧道南入口6公里,一个距离隧道南入口约12公里,目的是确保隧道安全运营和快速处置突发事件。两个执勤点分别配有3名应急救援队员与3辆应急救援摩托车,实行24小时值守待命。
“通过设立2个隧道应急救援执勤点,将终南山隧道划分为3个短隧道,实现‘长隧分割、模块管理、多点救援、快速处置’的救援模式。”隧道分公司经理杨海峰介绍道。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位于陕西省秦岭终南山,是目前世界最长的双洞高速公路隧道,它的建成将制约陕南经济发展的秦岭天堑变为通途。但是,自2007年1月20日建成运行至今,10多年来围绕隧道运营管理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止。其中,解决隧道通风问题就一直是困扰管理者的一大难题。
“当班时间我们是口罩不离脸,就这样,一天下来口罩就是黑的。床单下面不敢铺垫子,容易吸灰。床单也都是深颜色的。空气净化器用不到一个月就报废了。”刘兆友说。
随着车流量的逐年递增,汽车尾气排放引发的空气污染也不断加剧。如何确保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内8#、17#应急救援执勤点内达到富氧舒适的居住要求,把以人为本思想落到实处,一直是隧道分公司管理层关注的问题。
为进一步保证执勤点内达到富氧舒适的人居要求,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隧道分公司实施了一项被称为“南风北引”的工程。借助“引乾济石”调水隧道,在其与终南山公路隧道相接的合理位置上,打通直径为30厘米、长12余米的孔洞,通过铺设通风管道、增设混流风机与除湿机等设备,向8#、17#应急救援执勤点输送新鲜空气, 最终实现8#、17#应急救援执勤点内每小时540立方米的空气置换,真正起到穿洞引风给氧效果,保障了隧道内8#、17#应急救援执勤点值守人员的身心健康。
“现在的工作环境相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屋子里都可以摆放绿植了。”刘兆友笑着说。
像刘兆友这样常年坚守隧道应急救援执勤点的人是可爱可敬的,像隧道分公司这样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的举措是可圈可点的。
经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对8#和17#两个执勤点O₂、SO₂、NO₂、CO、CO₂、总粉尘、呼吸性粉尘等进行检测,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二级居民区生活标准。这就是革新给管理带来的红利。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