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期 第173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2-14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10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
新闻作者:■ 王一平


孩子入学后,QQ和微信就新增了好几个群:班级群、家长交流群、家委会群,如果再报个英语、数学辅导班,又会再多几个。每每看到跳动的群头像,就知道有信息到了:有老师对作业的检查反馈,也有老师对家长的事项通知,而更多的是家长们的回应及对老师的恭维。虽说有些厌烦,但不看又不行,因为有用的信息总是夹杂其中。
孩子在学校做学生,家长在后台也当起了“学生”。孩子还未放学,作业就已经通过班级群发布了,家长打印好要做的卷子、辅导孩子写作业是每天的必修课。碰到孩子不会的题目,开始总是用“高级”知识讲解低级问题,看着孩子茫然的样子才恍然明白,应该以孩子的视角解决“疑难问题”!作业做完,批改签字,需要塑封、彩打的作业还要去复印店。
孩子终于小学毕业上了初中,家长跟着加入初中的新群,群内照旧是信息的集源地。小学老师是自己布置作业,初中老师就比小学老师从容了许多,由各科课代表代替老师发布每日的作业信息,值日生发布每位学生的学情状态――上课说话了、作业未交了等等,家长的任务依然如故――检查作业、签字确认。如果哪天作业忘了签字,次日孩子的大名就会登上群通知,于是家长从后台一个个现身表态,如同犯了错误一般。
每每在下班后被孩子的学习绑架之时,我总是回想自己所受的教育――作业总是在学校基本完成,而老师会兢兢业业的批改,家长无非就是关心孩子的温饱问题与身心健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司其职、各有侧重。而今,教育工作仿佛机械程序的死板推进,老师只管按照课程设计将该教的内容教了,至于孩子学懂与否那是家长的事情;学校对班级、老师展开排名,老师对孩子展开排名;学校向老师下达考核指标,老师随即将督促任务转发给家长,谁家孩子谁督促、谁家落后谁家抓。
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认知水平普遍提前了,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绑架?本来孩子的认知随年龄的增长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但是少数“突出”的孩子总是被学校、老师通过“学习成绩排名”“群通知”的形式不断扩大,刺激着其他家长的神经。于是,孩子的正常学习、个体竞争就变成了课后补习、家庭竞争,学校借此推波助澜、水涨船高,以展示学校教学水平上台阶、高质量,增加新生入学的宣传筹码,而谁又认真思考过一个个家庭的付出与牺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来的积习,在升学率的指引下,学校、老师在目标设定时就是以“突出”孩子为参照,而大多数孩子只有跳得更高、再高,除此以外无路可走。如此这般,孩子们的学习又有何快乐可言!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本来是青少年教育的两翼,而现在学校教育这一翼在不断向家庭教育转移,作为适龄孩子的家长只有想法设法帮助孩子跳的更高,力争达到并超过学校通过老师传导给孩子的高度线。过去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切切实实承担了学校教育的职责,他们深知为师之道,亦有为师之范;而现今在学校以升学率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下,老师几乎与企业员工一般无二: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设计与进度安排――教学目标的设定并确保目标实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闭环的信息沟通与传递――及时告诉你孩子的状况,既传导压力、分解任务,又加强过程控制与效能管理;定期的结果分析与报告――及时公布孩子排名,既激励措施,又鞭策落后。管理体系真是精致!
目标指引、任务分解、绩效考核等等,以上这些与企业精细化管理何曾相似!就个体来说,有与工作匹配的能力、知道管理意图、明确努力方向――这是个体工作者完成工作、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素质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企业管理目标就难以实现;而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毫无功利之心、个性尚待塑造的学生,用企业管理的思维影响老师,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教育学生,如此举措不值得教育工作者与全社会反思!?理想总是屈从于现实,通过一个个家庭的被动努力,学校的教育质量似乎得到了展现,在“企业管理”的战略布局下,只有“教”没有“育”,一个个孩子如同现代化流水线的产品一般“达到”了预定目标,只是这其中又有谁关注过孩子们的个体“身心健康”?
学习教育被诟病多年,然而惯性的思维、机制的障碍让学校教育目前依然如故。一波波家长在抱怨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接受着现实,毕竟学校教育中天然的社会性教育是再好的家庭教育也无法替代的。除了接受也只有接受,因为家长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工作者,只有孩子入学,家长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而同样,只有学校教育回归本位,肩负起“教”与“育”,家长才能安心工作。“不夺农时”是古人发展生产的措施,而当下“不夺工时”让每一位家长安心工作,又何尝不是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学校教育搅动的是身处不同行业的家长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安、百业兴”,一点也不过分。
期待学校教育回归本位!
 (作者系省交通集团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