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7期 第173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2-2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高速公路网上的脱贫路
新闻作者:文 / 姚逸仙


2018年12月19日,陕西高速丹(凤)宁(陕)线柞水到山阳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这一喜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位于秦岭腹地商洛市山阳、柞水、镇安3县的角角落落,当地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这条沟通包茂、福银两条南北交通大动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从此终结了秦岭腹地没有横向高速公路的历史。此后,这条高速公路还将从商洛市山阳县向东延伸至丹凤县,连接沪陕高速;从镇安县向西至安康市宁陕县,连接京昆高速;与已经通车横贯秦巴谷地、汉江流域的十天高速南北呼应;在秦岭和巴山地区将形成一个“四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有力地助推陕南山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大山深处的脱贫期待
柞水和山阳高速公路全长78.8公里,这个看似不太起眼的建设长度,对于地处秦岭腹地的商洛市来说意义却至关重大!它不但使柞水、镇安、山阳3县天堑变通途,而且对沟通盘活优质旅游资源,开发秦岭物产资源、深化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商洛地处秦岭腹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处秦头楚尾, 因商山、洛水而得名。几千年来,受自然、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缓慢,生态资源却得以存息,青山绿水孕育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上世纪末,随着西安-合肥、西安-安康两条过境铁路的通车,让商洛这躲进深闺的秀美风光逐渐露出了容颜。本世纪开篇十年,包茂高速西康段、沪陕高速陕西段、福银高速商洛段的建成通车,一下解决了长期困扰商洛市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把商洛从秦岭大山阻隔的“偏安一隅”带出来,投进西部大开发的热潮,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纳入到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成了西安的“后花园”。
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从纵向上打开了秦岭山脉的阻隔,让商洛市融入了山外大发展。但是,秦岭南麓山岭起伏、沟壑纵横的地理条件造成的闭塞,却牢牢地桎梏着这里的发展脚步。特别是地处商洛西南的山阳、柞水、镇安3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平时县上干部到市里开会,走高速公路需绕道西安,来回路途费时五六个小时。交通闭塞,使得这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较其他县域相比落后不少,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这里的脱贫致富工作,一直是省市扶贫工作的重点。多年来,当地政府围绕着山区特有资源下功夫,内引外联,搞产业布局,创新发展。然而由于交通不便,使得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林特产品出不去,优质的自然、地质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全面奔小康,2020年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紧迫,而封闭在秦岭大山里的商洛市任务更为艰巨,全市7个县区,全部为全国贫困县。如果说全省的脱贫解困是一盘“棋”,位于商洛区域内的各级县乡镇,就是被秦岭南麓延伸的山梁沟壑禁锢着的“棋子”,只有打破闭锁,让这些县乡镇摆脱大山的束缚,才是商洛走出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困局的出路。一条可以让秦岭大山深处的丰富物产资源走出去,让八方游客走进来,给秦岭腹地几十万人民脱贫带来希望的致富路,就在这急切的期待之中孕育成形,呼之欲出。
政企联手新模式带来的活力
2015年10月,在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省交通运输厅、省交通集团与商洛市政府签订了《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共建协议》和《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安置及建设环境保障实施协议》。这两份貌似平常的协议可不寻常!它开创了陕西高速公路“省市共建”的新模式,这在全国高速公路建设上,也是一次富有前瞻性的大胆创新和探索。
在以往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征地、拆迁工作向来是整个工程的“软肋”。传统的征地拆迁工作,一般采取征迁资金由建设单位承担,征迁工作由地方政府配合或采取地方政府总承包的模式开展。然而,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使从事征迁工作的相关部门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征地拆迁问题始终困难重重。
柞水至山阳高速作为省级高速公路,是对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补充和完善。这条公路,虽然投入运营后对于建设企业带不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但是对于公路沿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意义重大。省、市、县三级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着这条高速公路的项目落地实施。2015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商洛市政府的助推下,省交通运输厅、省交通集团以帮助山区人民早日脱贫着眼,从国有企业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所承担的高度社会责任出发,迅速启动了这条高速公路项目的全面建设。针对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所遇到的问题和瓶颈,与商洛市政府共同协商探讨,探索出了“省市共建”这一新模式。将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征地征迁从建设管理中剥离开来,由商洛市政府以及柞水、山阳县政府负责这条公路的征地拆迁及其相关费用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省交通运输厅、省交通集团负责筹集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资金及其建设管理。商洛市政府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以及争取国家、省、市相关的建设专项基金筹集征迁资金,债务部分以后由受益于高速公路的柞水、山阳县政府负责偿还。说句老实话,这十多亿的资金,对于柞水和山阳这两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来说,可谓是一笔“巨资”。因为它们全年的财政收入也仅三四个亿。但是这两个县级政府觉得:用暂时的困难,换来长远的发展和永久的利益,值得!
当地政府和高速公路建设企业有了共同的目标,心就往一处想,劲也就往一处使了。2015年9月初,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和柞水县县委、县政府成立的高速公路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联合打响了控制性工程征迁战役。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控制性工程3个标段的390亩建设用地和11户房屋、7处砂场的征迁任务,胜利、小岭特长隧道和柞水东服务区先后正式动工。2016年4月,在埋桩放线、勘测定界工作结束后,柞水、山阳两县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启动,派出7个征迁组进驻沿线各乡镇,征迁工作人员和管理处派驻现场的协调人员一起克服生活条件艰苦、风吹日晒、气候闷热、工作强度大等诸多困难,走上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搞调查、摸底子,和村民一起勘探丈量、清点,坚持奋战在一线,短短两个月就完成现场调查、摸底、丈量、登记等前期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宣传工作也强势展开。宣传大会、面对面谈心、张贴通告、编发宣传册、电视及广播节目等多种形式并举,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宣传修建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的必要性和对当地经济发展、带动百姓脱贫致富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关系到沿途征迁群众切身利益的优惠补偿办法,更是做到公开透明,使搬迁群众安心、放心。同时,两县政府部门还在项目部营地、弃渣场、箱梁预制场、砼拌合站等临时用地方面,为施工单位提供多种方案择优选择,并协助施工单位办理临建用地审批手续。对比过去其它项目的情况,施工单位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临建工程,在这条高速公路不到一个月就完工了,这让参与建设的施工单位始料未及。于是,施工单位也投桃报李的,以优良的工程质量、紧凑的施工进度,回馈沿线政府以及几十万山区群众的殷切期盼。
新技术打造出来的优质路
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全线位于秦岭腹地,横向穿越秦岭向南的延伸支脉,这里河流切割强烈,地势险峻,全线高达70米以上的边坡就有30多处,严重的滑坡地段也有八处之多。由于地质发育不良,全线多达5条地质结构主断裂带和7条次生断裂带,恶劣的工程地质条件,给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带来了不少新的课题和挑战。
2015年10月23日随着第一支施工队伍的进场,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就成了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建设者们攻关克难的法宝。预制梁采用机器人养生、钢筋焊接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箱梁预制采用整体式液压模板、预应力孔道压浆采用一次性止浆伐、隧道二衬混凝土采用自动喷淋养生台车、隧道管理采用人员定位实时监控系统、拌台站料仓敷设地暖,推广使用钢筋安装定型模具、钢筋加工采用滚焊机加工、集束硅芯管、聚氨酯管箱、带诱导功能的LED护栏照明灯、双阻分标线、环氧锌基波形梁护栏等20余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创造性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高速公路建设效率、节约了建设资金。
在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建设中,还有一个更为让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的,那就是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首次将BIM与GIS两项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BIM+GIS多维可视化”数据信息管理系统。“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缩写,此前,这项技术多运用于为单体的桥梁、隧道等结构物建立3D信息模型,使工程建设中大量抽像的数据依附在直观的立体模型中,让人们的判断和操作变得简单、可视,方便管理。
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横穿秦岭南麓,沟壑山岭纵横、地形复杂,如何将全线高速公路的桥梁、隧道、边坡、山岭的一段段“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资讯系统)数据采集回来,与建筑信息模型结合组成一个线性的建筑结构,建立一条公路的信息数据库?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的建设者进行了大胆探索。他们首次将BIM与GIS两项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多维数据系统。靠着一系列严格的质量管理,这条高速公路的工程质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准。省交通运输厅质量监测站对该项目建设质量进行抽检,综合指标合格率95.8%,关键指标合格率99.1%,各项指标远远超过省厅和省交通集团下达的质量目标要求。
不是尾声
经过公路建设者们三年的不懈努力,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终于如期建成通车。
在这条公路的建设中,省交通集团的建设者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无小事,想方设法减少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他们坚守“为民修路、修为民路”的服务宗旨,依托项目建设,相继投资2800万元,修建便民桥32座、便民路14公里、改移河道及河堤恢复6公里,并且利用工程弃渣造地400余亩,还地于民,造福一方百姓。
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已经将秦岭大山中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古栈道、塔云山、柞水溶洞、凤凰古镇、南观音寺、天竺山、月亮洞、百潭谷等自然风景及名胜景点连为一体,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吸引着渴望到大自然放松身心的城市居民。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让沉寂已久的秦岭山色灵动了起来,让质朴淳厚的山间乡民富裕了起来,让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提升了速度,让振兴乡村的战略优势得以彰显!
作者简介:姚逸仙,编审,陕西省作家协会《延河》文学月刊副主编,第五、六届陕西作协理事会理事,陕西省中短篇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从事编辑工作30余年,编发的大量小说、散文稿件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国内知名选刊选载。编辑之余从事写作,发表作品100余万字。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