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期 第17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1-22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09月22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秦 腔
新闻作者:○ 任 露


秦腔,西北地区的传统剧种,表演高亢激越、粗犷豪放,彰显西北人民耿直爽朗的性格和淳朴敦厚的民风,素有“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之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关中人,对于秦腔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小耳濡目染,即使不能唱完整的一折戏,但随口唱上两句却也是信手拈来。我对秦腔的了解源于母亲,小时候母亲做家务时常常模仿名旦郭明霞唱《五典坡》、《四贤册》、《铡美案》等名剧中,这些戏曲唱段都是母亲早些年从收音机里听来的,因为能看演员现场表演的机会是很少的。
以前,农村的戏台很少能请来名演,最多也只是县级剧团。每隔几年会有村子办庙会,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都会被吸引前往看戏,当然,最多的还是老一辈人。他们一人拎一个小板凳,在戏台下面找最好的位置,去晚了就只能站在凳子上,踮起脚尖,伸长脖子,透过前面人头的空隙看戏台上的表演,很像现如今粉丝看明星演唱会,生怕错过偶像的一举一动。那时人们热爱秦腔,在戏台下坐上一整天也不足为奇,午饭就在戏台下的小摊上对付吃了,毕竟唱戏在农村来说是件热闹事儿,周围卖吃食的小商贩都会前往,巴掌大的戏台下就可以吃到各色关中传统小吃,比如油糕、甑糕、荞麦粉、油茶等。
秦腔表演用陕西方言,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的特色,以苍凉悲怆的调子诉说故事的来龙去脉和主人翁的悲欢离合,比如《杀庙》、《五典坡》、《三娘教子》等,听一出秦腔就能了解一段历史。此外,还有《虎口缘》、《柜中缘》、《白字先生教书》等节奏明快、欢乐逗趣的剧目。贾平凹先生对秦腔也是情有独钟,三岁便骑在大伯的脖颈上看戏,六岁自己趴到台角上看戏,并认为秦腔故事是他道德启蒙的第一课。
后来,村里的人想着成立个自乐班,会拉板胡、吹唢呐、掷铜钹、敲梆子的人聚集在一块儿,会唱的能唱的轮流表演,省了走村串乡去看戏,也多了个农闲时的乐子。村子里有人家办红白喜事,大伙儿也会唱几首助兴。
再后来,家家都有了电视,在自己家里就能看到名角的表演,炫目的舞台、演员华丽的服装、精致的妆面、动听的唱腔,确实是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如今,在网络信息爆炸和综艺节目满天飞的时代,秦腔的魅力已不复往昔,但它却早已深深扎根在老一辈人的心里。 (作者系西安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