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期 第175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3-1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今日野人沟:一个希望与困扰并存的地方
新闻作者:○ 张力峰


2019年2月7日,农历大年初三。一大早,表叔的一个电话打来:“吃早饭和我去农村转转吧。”听着他满怀笑意的话语,我满怀惊喜地答应了:“是回老家吗?”对于老家肖原乡,我也是充满着好奇和期待。
车从312国道行驶到麻街,再转向二龙山水库方向,行驶了半个小时到达肖原乡沟口。停车驻足,看到的是昔日的砂石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旁边是水库碧绿的清水。看到我们停车,旁边围上来几个老人和手里拿着鞭炮糖果的孩子。“你们是来钓鱼的?”有人问道。“不是,是来看路的”。“哦,是来看路的。要说这路啊,还真是感谢政府了,几十年了,这路终于是修起来了,以后出沟就方便得多了。”商州区麻街镇肖塬村村民闵佳厚指着正在修建的中流丹江大桥高兴地对我们说,“以后老人看病,娃们上学,售卖农产品,拉货物进村,再也不用绕路或者水过河了!”
肖原乡地处二龙山水库上游腹地,是由原高岭、坡口、肖塬3个村合并而成的。全村10个村民小组745户2345人,其中贫困户占三分之一。肖塬村到商州城区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但一座水库彻底隔断了城与村的联系,需要绕道29公里才能到达。多年来,这里的路一直是土路,晴通雨阻,虽然有村民自发地修修补补,但还是要绕一大段且有些窄。
在我的记忆中,陕西商州麻街镇肖塬村也被叫做“野人沟”,这地方很多人听说过但不一定去过,原因就是这里四塞不通。
表叔是一个热心肠,这几年为了家乡这条路可谓是牵肠挂肚。为了这条路,他组织村民上书请愿,为了这条路,他自费组织村民出工投劳,去年,县上开始列入规划修路,他又自发组织村民慰问筑路工人。今天架桥了,明天填沟了,后天打路面了,在他的微信上,更是隔几天就有建设的动态。
看着表叔满脸的笑意,我问他:“那个叫天上的地方咋样了?”“你还记得那个地方呀,走,我带去看看。”
“天上”是一个地名的别称,原来属于高岭村十组,现在并村后属于肖原八组,它之所以被人称为“天上”,主要是因为它属于野人沟海拔最高的地方,其实,它还有个很时尚的名字“楼房沟”。
这个地方在高岭最北边的半山腰,和同村的红崖岭差不多,山上原来住着13户56口人,在农业责任田改革以前,国家大修农田水利,这里人渴望修地吃饱肚子,分农田以后这里是最早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地方,那时候地广人稀是优势,但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不便,出行不畅的问题困扰着大家,特别是男孩子找不到媳妇的问题尤为突出。
从沟口向里驱车走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天上”。这里的施工场地还在,但没有工人,工人放假了,要年后才来上工。
“年前,这里有近百人施工。听说家乡开始修路了,在外打工、工作的人都回来了,有好些在上海、黑龙江、西安等地赶不回来的,也给我发了红包,让我买些水、白糖、毛巾、花露水等物品送给工人,向他们表示感谢。”长年在西安做生意的张宝良激动地说,在他旁边的土坎上,两条向政府和施工方表示感谢的大红横幅还在冬日的寒风中悬挂着。
“就是,赶快修好,我以后卖豆腐就方便多了。”围拢过来的村民闵康焕满脸期待地说,他自己主要是靠加工豆腐挣钱,每天早上四点就从家里出发,开三轮车将豆腐送到城区的东关蔬菜市场,因为路远且路况不好,他每次只能少拉一些,道路的限制使他很难扩大规模。
“有这条路太好了,这路修好后,我们合作社运输香菇就方便多了,但也希望尽早把通组路给硬化了。”“听说已经规划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修呀。”肖塬村村民田卫康站在河边与其他村民谈论起通组路。
据了解,肖塬村10个村民小组中,只有1个小组修了通组水泥路,其他9个组分散在东沟、北沟、西沟的山沟里,通组路仍是土路,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也阻碍了脱贫产业的发展。
田卫康的香菇合作社承担着肖塬和湖新两个村292户贫困户的脱贫重任,4年时间要给每户分红1.3万元。谈起合作社的发展,田卫康信心十足。但一说起通组路,他就满面愁容。去年,给田卫康运送搭建香菇大棚钢管和加工设备的大车进不了村,进山的路太窄,进组又是土路,只好把钢管从车上卸下来,再找小型运输车运到工地,费尽了周折。田卫康感慨地说,要是能早日修通通组路,村民发展产业、上学、就医就方便多了,山里的农特产品也能“走出去”卖个好价钱。
“对修路,乡镇政府的积极性咋样?”我笑着问道。“把修四好公路作为政府的一项政绩考核和干部的政绩考核这一政策力度非常大,乡镇政府首先有了第一反映,也盼,也害怕。盼,是有了政策支持。怕,是工作有了压力,不干不行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防线彻底被击溃,乡村路普遍滞后,不仅仅是资金问题,主要是乡镇基层政府人员,领导普遍有混日子的心态”。“有了这个政策,想混,那就考虑工资如何领得到手,甚至于公职难保,升职无望了”。对这一问题,围观的村民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从他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对于百姓来说,他们是遇上了天载难逢的好政策,修乡村路,没有一个人反对,尤其现在的年轻人,更是双手欢迎。
要想富先修路。一整天看下来,我们遇到的村民,都念叨着当地路的问题,虽然有的地段路修通了,有的地段路还在修建中没有最后竣工,但对当地群众来说,希望就在眼前。在翘首企盼深山的脱贫路早日建起的同时,村民们也在规划着自己今后的幸福生活。 (作者系厅宣教中心主任)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