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期 第175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3-19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第一版 下一版 >
扶贫路上的“老骥”
新闻作者:文 / 李 力

去年3月底,省海事局派我替换原来的第一书记到西河村扶贫,听说与我搭伴的是局里一位58岁的驻村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在西河村委会的广场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他――个子不高,瘦瘦的,总是爱笑,一脸的随和,一看就是能入乡随俗、与群众打成一片的那类人。送我来的领导介绍说他叫吕立强,就这样,通过近一年的朝夕相处,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不但随和,而且很厉害,以老骥千里之志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所房 暖着村民的心
有时候,吕工开着车载我到村上;有时候,我们不开车,沿着西河的山路往村里走,走路的时候,他常说:“这路,村里都很少有人走了。”他用脚步丈量了西河村的土地。一路上,能看到一座座破败的窑洞,这些都是村民原来的住房。2014年,他刚到村里扶贫,见很多村民房屋老旧,甚至有些已经成了危房,就与局里联系,争取帮扶资金在村内开展危房改造工程。只要是村内的村民,房屋危旧又缺乏资金的,都可以申请2万元改造资金,用来翻新或者重建危房。几年来,共有49户村民领取了危房改造资金并翻新了住房。每到村民修建房屋时,他总要前去看看,亲手把帮扶资金发到村民手上。跟吕工一起走在村里,每位村民都要亲切地喊他“老吕”,与他打招呼,以至于后来我单独开展工作遇到不认识我的村民,我都要这样做自我介绍:“我是省海事局派来这里驻村扶贫的,我叫李力,跟老吕一个单位。”
一座桥 系着村民的情
到村后五天,吕工带我熟悉村里的贫困户。“老吕老吕,下来了呀,走,快到我屋里坐坐。”跟着老吕刚到邓家山的村口,就碰见一个壮实的村民,正拿着撅头准备出去,见吕工来了,他赶忙放下手中的农具,招呼我们进屋里坐,还从屋里取出两个苹果招待我们。“恩贤,准备出去下地了吧,我就不进去了,就是带新来的第一书记过来看看你们,顺便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绳邓河的桥,马上就要建了。”吕工说道。村民们难掩喜悦,说道:“真的吗?那简直太好了,这下子我们的苹果能卖个好价钱了!”邓家山在黑河的对面,与绳家组隔河相望,村民们必须要趟着水过河才能外面去。等到雨季来临的时候,就只能看着河水干瞪眼。刚才过来的路上,吕工带我从附近的农户家里借来一双雨鞋,他穿着雨鞋过了河,将雨鞋扔过河,我再穿上才过了河。从他们的对话中,我慢慢了解到,邓家山还有二十多户农户,因为不通路,孩子上学、村里人看病都很不方便,最初考虑将村民从大山里迁出来,然而,村民迁出了,土地还留在山里,他们还要过河种地。村里很多人家里种有苹果,每年苹果成熟的时候,塬上的苹果能卖到3块多钱,邓家山因为不通路,1块钱卖也没人要,村民只能把苹果一点一点背出去,往往赶不上果商收购苹果的时节。考虑到村里的情况,老吕拉下面子,从2015年开始,从村里跑到县上,从县上跑到原单位,从原单位跑到省厅,通过努力,拉来了项目资金,看着项目完成了规划设计、招标投标。桥,马上就要建了。
一处产 托起村民的志
西河村,地势偏僻,处在县城和集镇之间的山沟里,就连种粮食都没有塬上的产量高。村里有能力的都跑到外面打工去了,剩下的,不是没有技能,就是有残疾或者年纪大了。要把这样一群人的收入提上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吕工从2014年开始,就时常到贫困户家中与他们交流,鼓励贫困户发展户内产业。他从局里申请来5.8万元产业帮扶资金,给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种子”,还与县镇畜牧部门联系,在村里开起了种养殖培训班。贫困户成红彦刚开始死活不愿意搞养殖,经过吕工的多次上门劝说,终于用吕工亲手发放的4200元帮扶资金购买了5头羊。如今,当初的5头小羊已经发展到二十五六只,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2015年,枣园镇政府和西河村两委班子结合村情进行研究后,决定发展肉牛养殖业,但是还存在一笔资金缺口。他二话没说,又与单位领导申请产业发展资金。局领导经过研究,拨付了80万元。村里根据贫困户贫困程度的不同,将帮扶资金以贫困户的名义入股长武润禾肉牛养殖场,发展起肉牛养殖业,这样不仅贫困户可以获得分红收入,还带动了很多村内的贫困户发展养殖业。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