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期 第176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3-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大清帝国最后一位裱糊匠
新闻作者:文 / 杨智航


太息斯人去 萧条徐泗空 莽莽长淮 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 只有夕阳好 哀哀浩劫 归辽神鹤竟何之
这是梁启超闻李鸿章薨日所做挽联。
李鸿章,大清帝国最后一位栋梁之才。随着李鸿章的阖然离世,这根栋梁戛然拦腰断裂,腐朽的帝国大厦也将轰然倒塌。薨后鸿章一面享受着朝廷的惠泽入土,另一面也伴着骂名不能安息。观其毁誉参半的人生,令人噫嘘。
欲查晚清历史,深入了解这位晚清中兴之臣或卖国堪比秦桧的中堂李鸿章,数本可读、可钻研的著作,其中以两本李鸿章传尤为突出。
梁启超《李鸿章传》以同代当朝人客观记录李鸿章跌宕起伏的坎坷之路。
布兰德《李鸿章传》以同代西方人之眼,理性具体地记录李鸿章弃车保帅的维艰之路。
两书以各自角度描述李鸿章这位国之重臣的形象。通过诸多材料对比、书信分析、生活环境,力争还原一个真实可靠的李鸿章。用同代人之眼观察英雄一生,用同代之笔记录英雄迟暮。没有妄用上帝视角,没有妄加评价事后诸葛。原原本本地还原了李鸿章初入仕途的不羁,屡立战功的自信,洋务运动的见识,外交纵横的智慧。
时代分析
“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和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虚张声势。”这是虎门销烟后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奏折中提及对英国人的描写。林则徐,中国近代史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然就这样描写那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打得清朝溃不成军的英国。
闭关锁国形成的信息闭塞导致清朝对外所知甚少,故新的政体、新的制度、新的技术不曾了解,仍君主专制。整个社会的人都不知事态格局,李鸿章能盲闯一条道实属不易,虽有诸多瑕疵,但勇于付诸实践。毕竟改革无论对政府对百姓都优于革命。
满汉相防是清帝国安身立命之本。二百九十六年的清帝国重用汉族官员担任要职屈指可数。慈禧太后心知肚明,更何况她是一位专弄权术的高手。提拔相左之人,用以制衡重臣,相互内斗,便于她的调停与专权,常常因意见不合尽显无用之功。中日战争能说明此现象。军无统帅乃用兵之大忌,统帅计六人,官职权限皆相等,无所统摄,军令何从,战事安不得败。
李鸿章因此一面需安抚慈禧太后安心信他,一面初步推进改革、一面忍让皇帝及保皇党的恶言相向,一面压制主战派的盲目请战。国之诸事慈禧太后依仗李鸿章,但内心又极度不放心,李鸿章应是身心疲惫步履维艰仍旧尽忠。
故此西方有论者曰:日本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本匡扶江厦,拨乱反正之重臣,却落一卖国求荣之身后骂名。
淮军之勇
平乱有余,外战不足。
三千年来,中国战事必遵循攘外必先安内。唯内部统一,方能一心共御外敌。亦是兵家基本方略。清朝自当遵循。
李鸿章淮军组建于平乱太平天国,此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军败于英法联军之手,签订《天津条约》,俄国此时也火上浇油欲分战利品,清朝被迫割让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及太平洋之间大片领土。在内政方面咸丰皇帝驾崩,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洋炮利舰的攻击使李鸿章见识到西洋武器的威力,自嘲淮军平叛容易,对外战争难。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鸿章先后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平叛太平天国,消灭捻军。此时的淮军名声大噪,军纪严明,受人敬仰。
搞洋务运动30年,军纪疲散,仍不足为虑,有西洋器械装备的军队。但任人唯亲乃李鸿章一大弊处,淮军中克扣军费之事时有发生。战舰七年间无增一艘,弹药购置劣品。俄皇加冕,李鸿章前去欧洲,除与俄皇密约外无一采购订单,西方其余诸国愕然。此军备不良造就中日甲午之败。李鸿章引以为傲的北洋海军编队毁伤惨重,所造陆军节节败退。
回首想来,北洋舰队全舰人员懂英语,识操作,部分军官更是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毕业,理应骁勇善战。实则战舰老旧,弹药缺失,甲午海战中日海军与清海军战力相差不大,然日舰轻快,清舰笨重。成是如此,中日战争以来,李鸿章之海军优于陆军,李鸿章之陆军优于其他陆军。
洋务之识
借梁启超原文:“吾敢以一言武断之曰: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此近日举国谈时务者所异口同声,而李鸿章实此一派中三十年前之先辈也。是所谓无颜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其适形其丑,终无所得也,固宜。”我不敢苟同,虽梁评价中肯,但言辞犀利,有过之意。
李鸿章是顽固的既定改革者,深知慈禧权势之重,大臣拥清之心犹在,唯有逐步推进方显稳健。
单列科举改革来说。李鸿章提出保留既有科举体制,另加试一课“科学”。既尊重四万万国人十年寒窗苦读,又为新锐先进人士提供入仕机会。可谓标本兼顾。反观康有为梁启超在此之后提出的废科举,设科学,一时间传统国人读书无用,民怨载道。
查两者不同,李鸿章较为保守,康梁较为激进。
然李鸿章改革在稳步中推进,而康梁的百日维新在激进中消逝。
说李鸿章“不懂何为国,何为政府,何为……”然李鸿章仍使慈禧太后同意君主立宪,颁布了大清宪法,只是为时晚矣终于事无补。
再说军备上的洋务运动,所涉者甚多,“同治中兴”之词便是首肯。回首看来李鸿章为后世留下什么,轮船招商局改名的招商集团以及招商银行沿用至今,上海东方造船厂前身江南制造总局,公派留学生赴外留学,原设想学成回报朝廷,然学成后成为推翻清朝重要力量,培养了诸多名人。
细思之,晚清改革最努力者李鸿章也。虽不彻底不成功乃时局环境所限。
外交之辱
弱国无正义,弱国无外交。积贫积弱的清朝在内乱外侵的重创之下已成颓势。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以续清朝,李鸿章左右迂回,以儒将特有的坚毅践行着合纵连横事宜。与秦灭六国之合纵不同。秦灭六国,五国合纵抗强秦,虽外交胜利,仍被灭。李鸿章在百无他法之际唯有合纵有续命之机会,扛大旗树虎威、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奸诈狡猾、坚毅忠心、固执果断、雄才大略,乃西方对李鸿章的评价。
与虎谋皮,李鸿章自知其中风险,也清楚知道依附他国不可长久,俄有豺狼之相,日本有狼顾之相,西方列强有狼狈之相,皆无好心。
然李鸿章在众多虎视清朝的国家中,发现些许不同,日俄意在瓜分中国,强占中国,而西方列强意欲图财通商。这个发现为李鸿章提供了思路。
惜之,合纵思路自中日战争爆发以后荡然无存,西方国家见清朝连日本都无法战胜,内心蠢动,又见中俄密约内容,自此开启租赁土地,架设铁路,贸易保护等条约内容。西方内心的蠢动化为行动。自此合纵之计败。
以今人眼光看李鸿章外交策略,是为正确。在清朝被11国入侵,也就是经常提到的八国联军,所达成的辛丑赔款内容,被列国除日本之外,相继以教育资金等形式退还,名为庚子还款,故此庚子留学生撑起了近代中国各行各业的半壁江山。
李鸿章福将也,天运佑之。然多戏剧之变,运数多无常,生平跌宕起伏,心性复杂难揣,其书信保留甚少,日记于薨当晚被盗。虽疑问诸多,然不变的是欲将这个偏离航行的帝国拨回既定轨道的忠诚之心。通过这本书,深入时代感受李鸿章的一生。
 (作者供职于渭玉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