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期 第176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3-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唯书与爱不可辜负
新闻作者:文 / 李 婧


我第一次知道女性因为学问和品德高尚可以被称为“先生”就是因为读到杨绛。《我们仨》这本书里,有很真挚的感情,很感人的画面。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人子女,现在或将来成为人父或人母,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写的关于他们一家的回忆录,书中没有豪言壮语,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夫妻的爱情,父女、母女的亲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种种挂念。书里没有刻意煽情,写的都是生活点滴,细致到吃穿,可读到很多地方都让人为她心疼,因为你从她的文字里甚至能感受到她的克制。一个人先是失去了女儿,第二年失去了丈夫,四年之后这个92岁高龄的人把他们三口之家这63年来的点点滴滴写成了这本回忆录。我在想一个拥有怎样经历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平淡简单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念格外令人动容。好的作品总是能让人深思,能把你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摆在你面前,能让你用最便宜的价钱买到别人花费一辈子心血得来的经验。
亲人之间的感情之深厚,就像钱钟书给杨绛说的:“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我们仨》这本书,看到很多地方我都哭过,很真挚的感情,很感人的画面。著名作家麦家从叛逆期开始,17年与他的父亲没说过话,后来到自己的儿子上初中以后,也跟他有了很大的隔阂,他给自己将要出国读书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其中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他说,当你的父母开始对你小心翼翼的时候,那不是恐惧,那是一份爱。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到:“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我在想怎样也能做到这一点。读杨绛先生的文字,很多时候总有这样的感慨,总有一段文字会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在想如果我每天都过着复制粘贴的生活,等我老了,能记住多少日子?因为刚上班不久,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每一个人都是可爱的,跟大家熟悉之后才知道很多人都是已经工作了10年甚至20年,你们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我很震惊,甚至有点害怕,我怕我看到了10年甚至20年后的自己。同时脑子里有很多疑问,现在的我应该跟你们10年前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同样的心态,你们那时候想象的10年后是现在的样子吗?
有一次在班车上看了一个文章,说有一个人做了一个实验,他在一个街头同一个地方拍了很多照片,10年后又在同样一个地方拍照,他把照片进行了整理,真相让人无限感慨。很多10年前照片里的人都出现在10年后的那堆照片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脸上的表情,他的体型,甚至手里的汉堡和咖啡都没变,快乐的人永远都是快乐的,悲伤的人还是一脸忧郁,变了的只是光阴在脸上和身上留下的痕迹。我当时正好看见了班车停靠点旁边的那个摄像头,我就在想这个摄像头现在应该能拍到我们这一群人每个周一的早上和周五的下午都从这儿上车下车,那么10年后呢,还会不会是这样,10年后的我又会是如何?
最后,我将选取这本书中的一小段跟大家分享。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1997年,阿瑗去世。1998年岁未,钟书去世。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每一个现在都可以影响未来,过去无法改变,那么现在就是改变的最好时间,It’s never too late to change。最后。
 (作者供职于铜旬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