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期 第176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4-05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剪一段流年 忆青春岁月
新闻作者:■ 辛 婧


今天看到了E铜网的一篇文章《铜川三线军工厂,荣光与苍凉的咏叹》,勾起了我的回忆,思绪万千,回到了那年短暂的学习生活、美好时光。
有一个学校叫职中,有一个班叫师训班,有一些人叫合同民办教师。这些人曾经为学生奉献了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望、踏踏实实的付出、真真切切的呵护,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为他们点亮了明灯,让他们走向优秀、走向幸福!
记得那年,刚高中毕业的我来到了铜川市,当时的铜川市郊区的小学将要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面向社会招考一百名合同制民办教师。我刚刚高中毕业,在大哥的介绍下,作为当时的我来说无疑这是最好的机会,既可以为自己找到工作又能减轻父母的负担。当时应付这样的考试还是比较轻松的,于是我就与四号信箱结下了不解之缘。
八月底带上妈妈为我准备好的新被褥,带着家人的期盼和自己的梦想,我跟着大哥几经转车到纸坊村下了车。随着人流由公路左转向一个山沟走去,一条小河缓缓流来,过了一座小桥就来到了学校门口。学校坐落在山下,背靠青山,回头再看看小河小桥,恍然进入了了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仙境。第一次离家的愁绪,似乎顿时淡化了。
走进学校遇到了热情的老师,很快就办完了报到手续,安顿好了我的住宿。慢慢熟悉了之后,了解到学校是铜川市原郊区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四号信箱,其前身是四号信箱的子弟学校。当时学校有初中学生,还有果树班、文秘班等。由学校门前的大路向沟里走去,看到了开关厂的旧厂房,四号信箱的办公楼厂房。看着那些掩映在绿树深处的楼房,想像着四号信箱曾经的辉煌,当时只知道这里是保密单位,生产如意黑白电视机,因为泄密迁到了咸阳。如今才知道四号信箱是三线军工厂,曾经为中国的广播事业和远洋导航做出过重大贡献,我为曾经亲近三线军工厂遗存感到骄傲。
桩桩往事如烟云,最是难忘同学情。一条小河伴着路从深沟里流出,路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树,秋天放学后我们走在铺满落叶的路上,有时相好的女同学唱着当年的流行歌曲《便衣警察》、《信天游》;有时踩在厚厚的落叶上静静地想着心事,拾起一片落叶写下思绪;有时送着夕阳西下,与她们谈笑风生,任青春飞扬。周末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去爬山,山上是茂密的松树林。我们像一个个顽童,在树间欢呼雀跃,唱歌游戏。有时周末我们端着衣服来到河边,名义上是来洗衣服,其实是为了到河边玩。你看三五成群的学生分散在河两岸,很快洗好的衣服晾晒在河边的草地上,五颜六色的衣服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抽象画铺在绿毯上。有的人捡起一块块石子优雅地抛入河水,激起了一道道涟漪;有的人干脆走入浅水区发动了“战争”,欢快的“硝烟”中传来阵阵欢笑声;有的则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开小会,轻声细语中倾诉少男少女的美梦。那年,小河边,大路上,四号信箱的厂房宿舍楼旁边,留下了我们轻快敏捷的脚步,洒下了我们纯真无邪的笑声,也扬起了我们青春年少的风帆!总有些人,是植入生命里的温暖,总有些事,是愿意驻足的流连顾盼。一如,我和同学们的遇见,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且容我站在时光的一隅,为我倾情相守的同学缘许下一份永远。东西南北,天涯海角,我的同学,你们还好吗?
我十八岁的生日就是在青山绿水环抱的师训班度过的,以前我是走读生,不一样的学校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悠悠三十载,三十年前我们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我们相聚相识于职中,虽有各自的梦想和憧憬,却是同样的热血与激情;三十年前,我们相知相惜,虽不识人生真谛,却共同经历了人生最纯洁、最美好的时光。三十年后人到中年的我们魂牵梦绕,难以割舍不能忘怀的仍是那在金锁四号度过的青葱岁月。转眼间三十年的分别,三十年的牵念。青山、松林、四号信箱、学校、小桥、河水,伴我成长的同学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让我难忘的不仅仅是学校与同学,还有敬爱的老师。记得当时有些老师是兼职的,比如音乐老师就在师范任教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们补乐理知识,教我们识简谱、学儿歌,至少让我们后来走向工作岗位可以胜任小学教育工作。郭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备课试讲,辛老师耐心地讲解小数教法、数基……当年老师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老师牵引激荡。老师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老师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老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虽然在原铜川市郊区职业技术学校师训班只上了短短一年,但是师恩难忘,无以回报。当年的老师中,如今两鬓染霜的我在从教三十年后,依然难忘老师的谆谆教导,在工作中才真正懂得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十年来我们谨记老师教诲,不忘初心,坚持梦想,砥砺奋进,策马扬鞭。不追功名利禄,只求问心无愧。将老师当年在我心田播下的种子,细心地送给一批又一批学生,希望这颗种子早日发芽、开花、结果,也许这样算是回报恩师的万分之一吧!我愿在此遥遥与恩师一起倾听花开的声音,这是世间最美好的旋律,是生命最动听的歌声。
短暂的学习之后,我们在那里启航,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了如今需要的地方,成为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三支粉笔三尺讲台讲中国梦,一颗丹心一块黑板写民族魂。”为当地教育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今我们这些被历史遗忘的人都散落在各个岗位,许多人都在用不同方式坚持当年的梦想。
希望若在梦就在,青春虽逝梦还在!
 (作者系铜川管理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