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期 第177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4-30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外婆家 那条路
新闻作者: 文 / 王 璐

我小时候一直跟外公外婆生活在富平县薛镇,八九岁被父母接到城里。这么多年来,回家的路程越来越短,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家乡的变化也越来越大。那条通往外婆家的路,从下雨时一脚深一脚浅的在泥巴路使劲走,到后来为镇子街道铺上水泥路而欢呼雀跃,现在回到家乡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车程。
这是一条通向农民心里的路
对于山区乡镇,最大的希望和掣肘都是公路。十来年前,薛镇大多家里都有苹果园,我大舅二舅也以苹果赖以生计,每到收成时节,逢上雨季便是家家户户最忧心的日子。
那时是土路,下雨货商没法来,果子卖不出去,到最后真真的就烂在地里,一年到头的辛苦钱也落不下。那时我不愿回老家,几公里的路几小时也走不完。
后来,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看着土路变成石子儿路,到现在变成平稳行驶的柏油路。记忆中那条泥泞颠簸的土路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仅仅是一条道路,便给老家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人买货车载物运输,老一辈在路旁开小商店,果商直接进果园,乡亲们脸上乐呵呵的。一条公路打通了村里村外宽广的致富途径。
这是一条通向孩子学习的路
我在薛镇上小学时,那时的学校没有微机室,没有宿舍楼,甚至课桌椅也旧得发白。上学背的是外婆缝的布书包,因为课桌没有抽屉,便用粗棉线绷起来放书包。周围村子的同学,往往是天还没亮就从家里走来,放学之后又要走很远的路归家。
现在,这所小学校园已经改扩建为崭新的样子。教学用具等安置到位,新校舍、新桌椅、微机室等硬件设施完备,图书、文体器材、教学仪器配置到位。其他公立私立校舍也拔地而起,乡亲们将孩子从村子送到镇上,再从镇上送到县城,也正是因为公路的便利,孩子们才得以享受更好的教育,领略更宽广的视野,探寻更广阔的天地。
这是一条通向人民幸福的路
平日里,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年人多出去务工。我的几个哥哥也是这样,嫂子和孩子们在家,哥哥们在北京打工,一年到头最多回来两三次,每逢过年,留守老人最开心,孩子们也欢呼雀跃迎接爸爸回来。但是,年过到初七初八,一切恍如昨日,他们又都赶乘着一辆辆车离开家乡。随着回家的路变得四通八达,比起以前回一趟家要两三天,现在最多过一晚就能到家。以前逢年过节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印象中寒假小半个月都在走亲戚的路上,现在公路不断扩展,一两天便能拜访完亲戚。
前几天回家跟舅舅们聊天。大舅说现在已经开始给每家引进天然气了。新能源的普及推进了农村绿色工程,地下水管的完善,每家每户基本告别了“旱厕”,臭气熏天的味道也留在了记忆中。现在的薛镇,笔直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楼房,车水马龙的人流物流,一派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今回到老家,我会去北山脚下溜达,公路也延伸到北山的尽头……家乡的路是一种牵挂,连接着里里外外的人们,家乡的路是一条纽带,传递着远近不变的亲情,家乡的路是一个印记,记录着千万乡亲们的希望。 (作者供职于富平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