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期 第177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4-30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宝丰村的蜕变
新闻作者:文 / 何丽莉


我的家乡千阳县张家塬镇宝丰村位于渭北旱塬最北部的大山下,距县城8公里,属于山塬结合部,一条深沟把全村7个村民小组480多户人分成两半,隔沟能喊上话,见面要走老半天。那时候,我和弟弟与小伙伴们上学,都要翻沟步行去上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特别是下雪天,一不小心就滑入沟底掉到河里,小伙伴每天都笑话看今天谁又“提油葫芦”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每年冬天,阴坡面雨雪好像一个冬天都没融化过,一不小心滑倒后脑勺着地,那种痛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时弟弟梦想拥有哪吒的风火轮和混天绫,而我的梦想就是在沟上架一座桥,直线几分钟就能到学校。村庄的萧条、零凋、贫穷、落寞一直烙在我幼小的心灵。
几十年以后我有幸成为一名公路人,而弟弟也在阎良西飞从事机翼调试工作。我们都在尽责打拼,生活忙碌而充实,日子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我的家乡,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村路也修到家门口,但“人多留下难,地多增收难,沟多行路难”的硬件条件还是没办法改变,乡村的落寞与贫穷依然无法彻底消除。贫困依然像背靠的大山一样压在山村的每个人身上,年轻人找不下媳妇,只能外出务工求生计,留在村里的大多是孩子和老人,我们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四月,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与友人相邀回到老家。车出县城上坡一路向北,穿过“宝丰村”的门牌,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花树头顶看、绿色追人行的樱花大道。只见黑色的柏油公路绵延向前,平坦顺直,公路两边排列整齐的樱花与塔柏错落有致,生机无限,白墙灰瓦的建筑与新时代的宣传语带着关爱和激励流入心田。从车中放眼望去,蓝天白云微风徐徐,花树在头顶跳舞、冬青在路边点头,大片相连的苹果园花开如雪,蜂蝶翩翩起舞,鸟儿鸣唱枝头,绿油油的麦田与白色的建筑相映成景,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乡村图画,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乡村路,人神俱在画中游”的美感和享受。恍若隔世,儿时记忆深处的故乡路已找不出一点踪影。
我们下车拍照,正好偶遇村上的老支书。看到我们,老人一下子打开话匣子,说村子能有如此变化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来了一个好书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12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全面打响。县里经过走访群众,实地勘察,因地制宜,确定先修一条跨沟路,彻底解决地形环境带来的制约。于是,寂寞的乡村一下热闹起来,县交通局“最后一公里”办公室的技术人员来了,县乡市的领导也来了,村民一听要修跨沟路也纷纷赶回来了。很快,一条长1400米,宽6米的跨沟路就把两塬一沟的地貌连接起来了。
俗话说“路一通,百业兴”。路通了,距离近了,资源就容易整合起来。村两委会班子又立足村情民意,提出了兴产业、优环境、淳民风、富百姓的发展思路。发挥全村40多名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动群众发展增收产业,积极争资立项,大力改善水、电、路、卫生室等基础设施条件,按照村庄亮化、巷道硬化、全域绿化的“三化”思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硬化村组巷道6000米。村里还栽植绿化树木21.6万株、新修排水渠71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10盏。群众对村上未来的发展燃起新的希望。
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活条件好了,可村民以粮为主的耕作习惯却根深蒂固,生产效益低下,群众收益微薄,如何才能彻底挖断穷根?村书记说:“不能只满足于解决群众眼前的困难,只有产业支撑,今后村民的生活才有依靠。”村两委班子抢抓全县大力支持发展山地矮砧苹果的有利机遇,突出一村一品,确定发展矮砧苹果特色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全村矮砧苹果面积达到了2648亩。
现在的宝丰村几乎家家都有苹果树,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小树苗,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全村群众每年可从企业获取土地流转费60余万元,有40多名群众常年在外务工,人均每年又可增收1.5万元,全村近1300亩自有果园挂果后,每亩每年可取得近万元收入。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也依靠苹果产业取得可观的收入,通过异地流转土地的方式,建成苹果自根砧苗圃120亩,已实现纯收入200万元,搭载的60户贫困户户均分红3300元。2017年底宝丰村全村114户贫困户脱贫,整村退出贫困村。宝丰村荣获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强”称号。
如今走进我们村,眼前的景象让人耳目一新。一排排整齐的民居依次排开,村委会院子红旗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引人注目,以党建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一条街引领人们不忘初心,追赶超越。村庄前边运动休闲园、村庄两边绿树,红花、长椅、曲径,如果不是有头戴草帽手拿镰刀的村民走过,让人误以为进入某个独具匠心的城市公园。
 (作者供职于千阳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