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期 第178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6-11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09月22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巧破困境
新闻作者:■ 王艾荟


被喻为“华人神探”“当代福尔摩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李昌钰,在一次采访中,轻松幽默地谈起一件往事:
1976至1977年,美国司法制度改革,最高法院通过了很多“不准刑讯”的法案,对当时警察局基本的侦查结构、现场侦查方法等造成很大“震动”。1979年,康涅狄格州州长邀请时任纽海文大学刑事科学教授的李昌钰,担任康涅狄格州警察法庭科学实验室主任兼首席鉴识专家。
李昌钰刚接手实验室时,诸多不顺,实验室只有十几个警员、两个警官和一个队长,他们都是一些因身体或者年龄原因不能在外从事巡逻警察工作而调来的老弱残兵。“我的文书专家,眼睛不好,看不清字;我的血液专家,看到红色的东西就发抖。”李昌钰笑言,这在外人眼里看起来无异就像个笑话。
他所说的这一情状,对于曾有过管理或领导经验的人听起来都不陌生,多多少少都曾经历过,所带领的团队、部门,放眼望去,几无可用之人,工作不得力,难以开展,举步维艰,心中只有哀叹“凡干事,人是一切主因,关键核心所在”,而眼前无人可用,工作似乎只能陷入僵局,疲于应付。可作为领导者、负责人的自己,此时又可曾想到还有两句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强将手下无弱兵”,自己的表现如何恰恰也正是那成事的“主因和关键核心”所在呢?李昌钰当时又是怎样化解困境的呢?
尽管条件有限,时年仲夏,李昌钰实验室还是完成了康涅狄格州历史上第一件仅凭物证就破获的案件,女孩凯瑟琳焚尸案。此案的胜利告破极大地鼓励了初创阶段的实验室,并且在工作过程中,李昌钰发现他的文书专家虽然眼睛不好,但是听力过人,就训练他做声纹鉴定;看到血就发抖的血液专家,经过几个月的心理训练也能胜任血迹检验。随着凯瑟琳案的侦破使得实验室声名渐起,李昌钰遂聘请了许多年轻、具备专业技能的科学家,为实验室日后发展积蓄了后劲。
事实上,同一件事,同一种境遇,不同的人面对处理,方法结果可说是迥然有异,天差地别。在生活中总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困境,有的人遇上了,则感觉如临绝境,一筹莫展,无能为力,寸步难行,甚至被逼进死胡同,从此安于现状,停滞不前;而有的人,尤其那些强者能人,则凭借个人的意志、毅力,能力和智慧,“四两拨千斤”,风轻云淡,灵活巧妙地转圜处置,甚至将劣势转为优势,巧解难题,赢得成功。许多时候,许多事情,不是没有办法,只是我们没有想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而已。
并且往往,在平常人眼里,或下意识里,总认为那些高高在上风光无限光彩照人的成功者,他们仿佛一出生便稳坐在金字塔尖,或得老天的偏爱护佑,一切看起来都顺风顺水事事如意一路高歌猛进,其实他们大多数的成功也起于最底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于跬步。就像难以想象李昌钰1979年创建之初,那个困难重重寂寂无名的实验室与他日后风生水起耀眼显赫的事业成就之间的关联和距离一样――所谓成功者,他们并非比常人更一帆风顺,只是在面对人生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逆境困境时,他们更勇于善于并能够突破重围,杀将而出,直至站上顶峰。而多数的普通人平庸者,则心甘情愿或无可奈何地,早早缴械投降偃旗息鼓,“死”在了通往成功的半途上。
这或许是这件小事带给我们的启发。 (作者系西汉分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