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期 第178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6-18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09月22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赓续红旗渠精神 砥砺奋进共筑梦想
新闻作者:文 / 张军强


碧水映蓝天,一渠绕山间。红旗渠,像一条银色的飘带,如彩虹飘荡在蓝天白云之间、似长龙出没在悬崖峭壁之上,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旗帜插在太行之巅,其工程之艰巨、精神之崇高,堪称人间奇迹。
登上红旗渠,倾听流淌的渠水声,仿佛听到了太行山脉搏的跳动,在灵魂深处升腾起难以言喻的震撼。渠水旁栩栩如生的劳动者雕塑,纪念馆里一张张凝固历史瞬间的图片,重现当年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建设大军开山劈石的壮观场景,仿佛穿越到60年前“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人民多壮志,河山重安排”的艰苦创业年代。受气候、地理、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林县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千百年来,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上世纪60年代10万林州人民响应县委号召,顶着寒风,踏着霜冻,扛着工具,推着小车,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向太行山进军,吹响了在壁立如刃的太行山上开凿人工天河的冲锋号。这一战就是十年,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凭着那种撞击与坚韧的气势,用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千年期盼,一朝圆梦,红旗渠精神是中国梦的最好诠释。1969年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实现了林县人民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红旗渠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就是敢于干、善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就是敢于干、善于干人们认为难以干成的事。只有敢于挑战困难,才能攻坚克难,实现一次次的超越;只有勇于创业,才会历经艰辛,实现国家的兴盛,才会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绚丽的华章。林县人民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使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不可为变为可为。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精神,就拥有了可以使梦想变成现实的翅膀。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用行动把愚公移山的神话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用胆识和勇气把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汇集起建设红旗渠强大合力。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勇敢地承担起领导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任,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合力,把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协调到修建红旗渠的战场上,把各方面的利益汇聚到“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大旗帜下。林县干部群众怀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理念,以冲锋在前、廉洁奉公的共产党员为榜样,凝聚成改造山河的磅礴力量,团结协作,行动一致,凝结成一个强大的兵团,与太行山博弈。当前,我们进入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推动“三个交通”建设,服务“三个经济”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好部门与部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主动担当作为。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育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带领群众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汇集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精神构筑起建设红旗渠的作风保障。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林县县委决定修建红旗渠,不是不切实际的蛮想蛮干,而是首先组建调查组多次进入太行山深处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漳河发源地的情况以及太行山地形地势等关键问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引漳入林”的科学决策。苦干加巧干、实干加能干,红旗渠工程技术人员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工作上精益求精,工具上土法创新“盆面测量法”,以自己的艰辛付出为红旗渠的成功打下基础。铁锤叮当,钢钎铿锵,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决战咽喉工程“青年洞”,用一锤一钎凿通拦路的岩石,弹奏出一曲重整山河的英雄乐章。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美好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才有了更加紧密的纽带、更加强大的动力转换机制,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使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使美丽梦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无论是抓发展、抓工作、抓落实、抓作风,事事处处都要体现“踏石留痕、抓铁有印”工作作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是建设交通强国,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使命呼唤担当,奋斗铸就辉煌,构思陕西交通发展的未来,需要智慧和前瞻的眼光,也需要大胆务实的创景和想像;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胆识,需要敢挑重担,敢于负责的勇气;实现交通强省的梦想,需要我们既要站位高远,又要脚踏实地,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步一个脚印,以更加辛勤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创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省交通运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