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期 第178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6-2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同住莲花语四禅 空然一笑是横阗
----------观看话剧《北京法源寺》有感      
新闻作者:○ 赵 艳

漏夜,与先生观看话剧《北京法源寺》,那舞台之中波澜诡谲的历史风云一时入眼,便不觉入了心。待到大幕拉起,曲终人散,方才在酣畅淋漓中,带着感动惊呼一声:“好戏!”
这出好戏,改编自李敖的同名小说。原著小说,我是读过的。凭心而讲,对于李敖这位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的文字,我一向不敢苟同。李先生一生从未到过北京法源寺,小说的文字浅显而直白,甚至错将法华寺当做法源寺,那些用以借题发挥的历史知识,在我看来也多有道听途说之嫌。但是,在别人写多了康有为、梁启超甚至刘光弟眼中的“戊戌变法”之后,李敖用“法源寺”切入“戊戌变法”的视角,当真是一种创新、一步好棋。
小说改编而来的话剧,我之前并没看过。只知道京沪两地演出时,一票难求,早早售罄,演出时连走廊过道都坐满了观众。每场的谢幕都持续很久,观众们鼓掌尖叫,群情振奋。原以为李敖的原著,田沁鑫的导演,奚美娟、周杰、贾一平等众多明星和老戏骨的主演阵容,国内最一流的主创,国家话剧院的班底……这样的豪华团队,在当下话剧界,也可算得上“顶配”,引起关注并不奇怪。但关注超越了戏剧层面,在大众和文化界同时产生了剧烈的反响,却是让人始料未及的。
看过之后才知道,《北京法源寺》果然不是常见的那种改编戏剧。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它从李敖的小说出发,但摆脱了小说的结构格局,在历史剧的框架下,穿插以传奇剧和政论剧的形式演绎,其中既有沉疴百年的晚清历史,又重现了戊戌变法的风云变幻。
我喜欢历史。因为,历史有意思,历史是故事,而且是迷障丛生的悬疑故事,一个历史人物可有几副面孔,复杂又集中的戏,适合舞台。只是没想到《北京法源寺》比我想得还要精彩,一景到底,全靠转场,一开门干净、漂亮。“庙堂高耸,人间戏场。开锣唱戏,法海真源。”和尚们念叨着,历史的大门打开。戏的时间线并不长,讲述的仅仅是十天的事情。维新派变法,光绪支持,“明定国是诏”颁布,“百日维新”开启,变法很快被守旧派镇压,义士、狂徒、骑墙、保皇、后手,错综复杂又难以说明。
此间种种全都定格在法源寺当中,生死结拜也好,游走奔波也好,废黜救驾也好,都在一个舞台背景下完成。法源寺,隔开生死,隔开新旧两党,你方唱罢我登场。“山雨欲来风满楼,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缘起又缘尽…”…舞台上一张张脸谱流水而过,气韵毫不羞涩地铺开。
话剧的魅力在于现场,在于你和灯光、台词、场景、音乐全然融入一体。中轴线的舞台布局,典型的晚清构图,历史裹挟的帝王、将相、名士、妄人站在你面前,你就像台上那个听书的和尚,哪有什么舞台,这就是人间戏场,从皇族到士林,再到寺庙僧众,每个人都跟历史书上有着些许不同,妇人之见背后有着深谋远虑,上下求索背后有着无力回天,侠胆义胆带来孤独短命,变法先贤其实是跳梁小丑,后世奸雄不过只是造化弄人而已。
法源寺将生死、鬼神、出世、入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公私、情理、去留、因果汇于一炉。过去的历史书总是刻板的,但是话剧做到了打破固有思维的框架,把每个历史人物当成活生生的人看待,走进或者猜测每个人的内心,也许历史早已斑驳,寺庙依旧不语,可热血总要还它一个交代,即使最后仅仅只是触摸到了他们带有温度的话语,也依然是一部有温度的好戏。 (作者系大王管理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