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期 第178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6-25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阿卡亢博滇航
----------西双版纳纪行之一      
新闻作者:■ 商子雍
阿卡亢博滇航是哈尼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哈尼族刺绣的地方”。
这个被称作阿卡亢博滇航的所在,其实还有一个更规范的名字,叫作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而这种制作技艺,是被列入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习所位于从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市通往勐海县公路24公里处的南糯山上,是一座主要用竹子建成的有着鲜明哈尼族风格的朴素屋舍。
或有人问:西双版纳不是傣族自治州吗?怎么会有一个哈尼族的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呢?且容我慢慢道来: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西双版纳州的上百万户籍居民,分属44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即在州辖区内居住时间为100年左右、有比较集中的聚居地的民族)有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共13个,而傣族人口有32.7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33.6%,面对这种现实,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中国,把西双版纳确定为傣族自治州是恰当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州内还有众多其他民族的人口,如哈尼族人口达19.93万,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20.5%。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被列入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成立传习所以利于继承、弘扬,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
说起哈尼族的前世今生,还真是让人不胜慨叹!原来,哈尼族之所以如今是在中国边陲的澜沧江边繁衍生息,竟然是和一千多年前秦人的军事活动有关。史载,哈尼族与黎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是游牧于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国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不过,一度定居于大渡河畔、开始农耕谋生的古羌人,后来又由于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也就是今天的西双版纳地区。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按辞书诠释,夷有非我族类之意,而蛮,则是指粗野、不通情理,所以,“和夷”、“和蛮”之谓,其实是反映着那个时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偏见和歧视。
所幸,这种偏见和歧视,早已成为历史陈迹,如今的西双版纳,数十个民族和谐相处、少数民族文化被精心呵护,是一种生活常态。比如,在阿卡亢博滇航并不宽敞的房舍里,就陈列着9个支系12个品种的哈尼族服饰,其中有服装、头饰、短百褶裙、腰带、腿套、银制品、羽毛配饰、贝类配饰等。据说,这家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收藏有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到如今不同款式、不同材质、适合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的人穿着的哈尼族服装300多套,展出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就这,也让我感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了。细细观赏,很快就发现,黑色,显然是哈尼族最为崇尚的颜色,因为男、女、老、少的服装,无一例外是以黑色为主色调;向主人请教,得知这个民族果然是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他们把黑色视为自己的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倍加推崇。
不过,推崇黑色的哈尼人,却也绝不抵制色彩斑斓,而丰富多彩的颜色,是哈尼女子用一根根红、绿、蓝、紫、黄、青、白等色的丝线,在衣服的袖口、领口、腰际、腿套等处,刺绣出五花八门的图案,在黑色主调的衬托下,活泼却不失庄重、朴拙又尽显精细,格外醒目。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些图案,还展现着哈尼族的生活环境、浓缩着哈尼人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哈尼人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像空中飞鸟、蝉蛹蝉洞、山间清泉、村寨炊烟、古寨大门、小院篱笆、风车背篓、老虎脚印等等,都成为了构成他们服饰上精美图案的元素,尤其是,有的图案,还生动记录了哈尼人历史上某个不应、也无法忘却的故事。有一种叫作“美科”的哈尼服饰图案,搭眼望去,活像一张房屋设计图纸。原来,“美科”是一个哈尼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们不但能够丰衣足食,而且还建起了设计合理、美观舒适的房舍,不料,美好的家园被强大的外族觊觎,哈尼人为了躲避兵火之灾,不得不踏上南迁之路。为了纪念这个美好的地方,也为了把建造房屋的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他们把图纸绣到了服装之上。
有人说,哈尼人的服饰图案,是“镶嵌在布匹上的图腾”,诚哉斯言;然而,在我看来,这些图案,还分明是展现在服装上的哈尼人的历史呢,弥足珍贵!
服饰,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哈尼族,亦是如此。但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哈尼人生活在相对闭塞的边远地区,经济处于欠发达状态,文化发展无疑也会比较缓慢。这样,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耕文明时代逐渐远去、现代文明蜂拥而至之时,其弱势形态,便会立马显现。以服装为例,如今,面对传统的民族服装和舶来的牛仔T恤,绝大多数的哈尼人(尤其是其中的少男少女),怕是都会选择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顺应时尚诸多方面都有着明显优势的后者,作为日常着装来使用吧!不过,尽管谁也没有力量逆转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但我们却绝不应该听任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消亡,事实上,我们也真的可以让民族服饰之类的地域文化载体,地久天长地在世间留存,并成为在某些场合展示民族形象的文化符号。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要有上上下下许多人,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殚精竭虑!
在西双版纳南糯山上这座被称作阿卡亢博滇航的朴素房舍里,悬挂着一幅还不错的书法作品,上书“南糯奇葩”。我们和一位年过花甲的哈尼族老人围着一张朴拙厚重的木桌安坐,一边喝着醇厚的普洱,一边听她侃侃而谈。这位老人的哈尼名字叫亚主,另有一个汉名李金梅。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亚主,从西双版纳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先后在学校和政府机关从业,在她那一代哈尼人中,算是出类拔萃者(平和一点儿表述,也可以说是幸运者)。退休以后,本可以安度晚年的亚主,却义无反顾地挑起了一副千斤重担 。她和丈夫奔走于大大小小的哈尼村寨,搜集传统民族服装 ,了解哈尼服饰图案中的文化内涵、历史故事,建起了承担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任的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 ,出版了图文并茂的相关书籍,培训了4000多名哈尼刺绣的爱好者,真是功德无量!
那一天,在阿卡亢博滇航,我面对的亚主,穿的是一件T恤。我觉得这挺正常,毕竟,传统民族服装作为常服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即就是亚主,也无法置身于这样的现实之外。但是,当有人提出要与她合影时,亚主却赶快换上了哈尼服装。那是一件蓝黑色对襟长袖衣,正面两侧缝着彩色长条型绣片,领边装饰着彩色线球和银泡,背上绣满了阿卡人的传统图案,橙色、蓝色、红色、黄色……不知道这是不是她自己的作品,但看得出来,刺绣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和把握独到和谐,给人以愉悦的感觉。亚主身上斜挎着的那个小布包,好像是一件很古旧的物品,包的两侧装饰着一排咧嘴笑的小海螺,十分有趣。我慨叹:“亚主穿上这么一件行头四处行走,不就是一个哈尼刺绣的移动广告嘛!”
传习所的里里外外,陈列有不少照片,其中的一些,展示着亚主花样年华时的靓丽形象。把照片上的青春亚主和现实中的沧桑亚主对照着看,不能不叹一声“岁月无情”;但让人感动的是,无论是青春亚主、抑或沧桑亚主,在洋溢着生命活力这一点上,却是毫无二致!
我忍不住要赞叹:了不起的哈尼民族、让人不胜敬仰的亚主!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