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期 第178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6-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紫气东来伴茶香
新闻作者:文 / 万慧莉


紫阳,寓为“紫气东来,阳光普照”。其境内植被葱郁,光热足,雨水丰,有着“雨洗青山四季青”的宜茶环境,是西北地区有名的茶县。
翻开历史,紫阳种茶已有几千年,起源于西周,勃兴于唐清。紫阳茶属于历史文化名茶,早在唐代,已为“每岁充贡”的山珍,还有天然的富硒茶。一片小小的茶叶,在如簇的茶树间,在秀美的茶山上,在袅袅的茶香里,在沉默的汉江边,在千年岁月的浸泡中,香气氤氲,千年不散,逐渐形成了陕南独特的文化符号。
多处记载发现,紫阳瓦房店是茶马古道的一个发源地。目前公认的茶马古道有两条,安康的茶马古道一条线路是西北方向,经瓦房店、汉阴、石泉,到西乡、略阳,进入甘肃徽县。另一条是西南方向,从紫阳任河经四川到成都,再到雅安,在荥经境内和西南区域的川康藏茶马古道相连。最后沿着四通八达的丝绸之路远销南欧、中亚等地。俗语说“行船走马三分命”,茶马古道路线途经山高林密的秦巴山区,路途险峻,其艰苦可想而知。
俗话说:云水雨雾最养茶。安康地区重工业较少,海拔、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优越,适合大规模种植茶业,茶树病虫害较少,产出的茶叶品质卓尔不群,成为人们用天然富硒保健的途径。如今,富硒茶是紫阳的名片,也是紫阳人接待宾客、馈赠亲朋的佳品。
紫阳的饮茶方式和茶艺呈现多元化。饮茶方式可分为清饮和混饮。清饮,是最普遍的饮用方法,提壶注水,小而嫩的叶子雾散翻滚,片刻汤色盈绿清亮,就能品味到鲜爽清香的富硒茶了。混饮,多是为增加口感,在茶中添加大枣、枸杞、陈皮等佐料,汤汁醇厚,轻呷一口,回味隽永。紫阳的特色茶艺包括七种,有盖碗茶、罐罐茶、茶馆茶、施茶、僧道茶、戏园茶、地头茶,每一种茶艺的展示都是和着大山的清风明月,用那一份独特的“恰到好处”,浸润出丝丝缕缕的茶香。
悠远醇厚的茶香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安康上班时,每年春茶下来,办公室的同事总会带点紫阳毛尖,告诉大家茶至清明贵如金,要趁着鲜气多喝点。杯中根根直立的嫩芽徐徐展开,清馨香气扑碰鼻翼,抿一口茶香,茶汤漫漶唇齿间,温醇,清新之感绕鼻旋肺。她像是南方曼妙的少女,简约而害羞,柔和而轻盈,将自然的山水灵秀款款释放,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香幽韵长,让人神清气爽。煮茶沉浮间起舞,举杯从容间沉思。
近年来,茶产业是紫阳最具优势的传统产业,打造出瓦房会馆小镇、焕古硒茶小镇、蒿坪富硒康养小镇。每年的“采茶节”,紫阳富硒茶找到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定位。2017年11月,县长陈莲做客央视财经频道,推介宣传紫阳富硒茶,紫阳茶俏销四方。茶产业再次兴起,紫阳人的日子在茶香中斑斓了不少。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马古道所承载的贸易功能早已被现代庞大的公路网替代,我们脚下这条经历了凿镌马踏的古道遗迹,在串串驼铃声中,将东方的树叶一路张扬,留下了悠远深厚的茶路古迹。
我对紫阳茶有种剪不断的情感是因为好朋友“红哥”。她是安康人,和老公哥在紫阳蒿坪镇创办了茶业公司。哥介绍,从抗战到上世纪80年代,紫阳茶也经历了低迷期,秦巴大山道路不通,生产设备落后,紫阳茶的影响力一度下降,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们种植了220亩茶园,人工与科技融合,6名员工便可以维持正常运转,采购了热高温热风式杀青机等系列设备,从技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升,现在主做紫阳富硒绿茶和红茶。
第一次接触紫阳茶,我就非常喜欢,为此,专门去了趟紫阳。山城紫阳,放眼望去,满眼鲜绿,一畦一畦的茶树精神抖擞,像是山间的精灵,把整个大山妆点得新绿逼人。经过秦岭,晨雾浮冉,青山似黛,茶香扑面而来。在这里,我看到了茶叶从种植、采摘、筛选、揉捻、提香、烘焙到成品,每个程序都是用光阴在雕刻着匠心独具的茶文化。伴着凉凉山风,我们在茶树的鲜嫩清香中品味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和茶马文化的历史遗风。
如今,离开安康回家乡工作一年了,再未去过那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从此,对紫阳茶多了一份感念和牵挂。 (作者供职于富平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