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版
下一版 >
铜川宜君脱贫从修路开始……
不忘初心立足自身定战略
新闻作者:文 / 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孙增胜

铜川市宜君县是山区县,因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成了影响脱贫的主要因素。为了补齐这个最大的短板,宜君县将扶贫资金的6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以开发当地资源为基础的产业也逐渐覆盖了整个山区,带动了群众稳定快速脱贫、增收、致富。
宜君县的举措和成绩,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最好的诠释。
岭里村位于宜君县东南65公里处三县交界的山梁上,是宜君县雷塬镇皇后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近日,记者在这个村子看到,这里村道平整宽阔,村里大人劳动,孩子玩耍,村庄显得生气勃勃。皇后村党支部书记张育德介绍说:“2016年以前,因为这个村的条件很差,都没有人愿意到这里来。”
以前,岭里村跟外部唯一的联系是一条羊肠小道。因为交通闭塞,很少有姑娘愿意嫁到这个村子,小伙子到了成家的年龄只能入赘到外地。随着人口外流,原来60多户人的村子萎缩到了31户,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7户。2016年以前,村里大多数人还住在土窑洞中。
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发力,2016年,岭里村被宜君县纳入脱贫序列,县上从扶贫资金里拿出320万元,为岭里村修了一条长5.8公里的水泥路,村里和外界的联系终于畅通了。
路刚修好没两个月,村民党世东就为儿子娶回了媳妇。党世东说他当时都准备把儿子往出招(入赘)呢!
“当时准备放弃的时候,后来听说政府要修路,所以就嫁过来了。”党世东的儿媳妇杨亚玲如是说。
在之后的三年里,岭里村接二连三地娶回来四个媳妇,而更让村民们没有想到的是,移民搬迁房也落成了,自来水、医疗站等公用设施建起来了,往日贫穷落后的岭里村彻底变了模样。陈立新是岭里村民小组脱贫户,他介绍说:“做梦也没想到能挪到这个地方,住这么好的房子。”
为了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宜君县用扶贫资金给岭里村民小组修建了一座养猪场,随着养猪存栏量的上升,贫困户们的收入也在节节攀升。
道路通,百业兴。岭里村民小组用纯粮食喂养的肉猪不愁销售,每到年底,这里的猪肉都被外地客商抢购一空。养猪,现在已经成为岭里村的一项稳定收入。现在,村民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每人种植3亩的花椒、苹果,三年后挂果,到时候,收入又将提升一个档次。
岭里村的变化,是整个宜君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这种先改善基础设施再拉动产业达到脱贫目标的模式,是宜君县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的脱贫战略。
采访中,宜君县委常委副县长朱伟介绍道:“全县在脱贫攻坚期间总共筹资是14.2亿元,其中60%以上我们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修建了20户以上的通组路、所有的通村路,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出行生产各个方面的条件,从而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要想富,先修路。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宜君县以产业带动扶贫的政策也在进一步深入。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宜君县引进了大型食用菌、中药材种植业和猪、鸡、兔等养殖业,通过政府扶持企业、企业带动贫困户的模式,贫困人口有了稳定的收入。
岳金良是宜君县雷塬镇九寺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以前靠种几亩庄稼维持一家人的生活。2016年,一家大型中药材种植企业落户九寺村,企业流转了他家的土地,岳金良开始在这家药材基地打工。“现在这收入比原先高了,现在这土地流转下来,一亩地图600块钱,5亩地就是3000来块钱,再给这里药地打工,一月平均2000来块钱左右,总共下来一年就是两万来块钱。”
以前打工找不着门路,现在,企业开到了自己家门口,贫困户不但通过给企业打工增加收入,土地流转后还能参与企业分红。这样一来,贫困户脱贫不再是一件难事。
这几年来,在扶贫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宜君县不少村的村干部开始因地制宜发展本村的产业。彭镇高村党支部书记陈家齐利用本村水利资源,带领村民种植有机水稻,每斤大米卖到20元,靠着有机水稻种植,高村的贫困户有望走上致富之路;棋盘镇黄埔寨村党支部书记整合村民入股和扶贫资金,为村里建起了一座种蛋养鸡场,既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经过三年的努力,宜君县的扶贫产业不断落地开花,基本覆盖了全部贫困户。截至目前,全县建了15个扶贫工厂,“一股三带”带动农户3000多户,建立50个乡镇级、10个县级产业扶贫基地,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