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除隐患 平安建通衢
----------宝坪高速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纪实
新闻作者:记者 张智勇 通讯员 权百良

关中西部,穿越秦岭主脊最艰险区段的六车道高速公路――国家高速银昆线陕西境宝鸡至坪坎高速公路,鏖战正酣。日前,记者随同省交通工程质监站检查组到宝坪高速建设一线采访“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开展情况。管理处处长赵超志介绍说:“项目施工场地狭窄,地形地质复杂,连续30.7公里的路段桥隧比例高达98.1%。同时,建设规模目前居世界第一、自北向南穿越秦岭山脉山脊的天台山隧道是我们项目顺利推进的难点和重点,爆破、涌水、岩爆和大坡度斜井运输等安全风险大,给安全管控带来严峻挑战。”
据了解,秦岭天台山隧道全长15.56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建设规模目前居世界第一。为按期完成省政府和交通运输厅“十三五”规划,早日实现通车,破解交通难题,建设者们将隧道分为四段共12个掌子面同时掘进,工期被有效压缩为58个月。秦岭天台山地区,山大沟深,丛林密布,第二、三两段的施工单位需要首先开挖斜井,才能进入正洞施工,其中第二段的施工尤其艰难,施工风险很大。第二段承担主洞任务为3.2公里,斜井长962米,最大坡度40%(22度),由于坡度太大,施工车辆无法安全行驶(一般汽车最大安全爬坡12度),施工人员和物料都需要通过矿车运输上下。作为矿山设备的矿车,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较为少见,高达40%的纵坡即便是矿山巷道也不常见。能不能把矿山设备用好,确保施工安全有序开展,这是一个难题。为此,项目技术团队们攻坚克难,苦思冥想,查阅了大量资料,不断观看矿山斜井事故视频及调查报告,并先后到多个煤矿进行实地考察,针对危险性最大的断绳、跳销、脱轨三大风险,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方案,配备了北斗监控系统,设置了防过卷阻车器、挡车器、阻拦索、尼龙地辊、拦截网及避险洞等多道安全保障关卡,确保系统正常安全运行及施工安全。
有轨运输系统就是在斜井地面上铺设轨道,运输物料和人员的车辆通过钢丝绳连接到洞外的绞车上,绞车卷筒滚动缠绕收放钢丝绳,牵引矿车在轨道上运行。天台山隧道有轨出渣系统设置在一号斜井。一号斜井位于国家级天台山自然保护区,嘉陵江源风景区内,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要求高。听说斜井施工在景区里,记者不免有些担忧,带着在以往项目施工现场的印象和感受前往一号斜井施工现场,一路上在担心工程施工对景区的破坏程度。但当到达施工场地后,迎面而来的一切与印象中的隧道施工现场完全不一样,施工场界内与非施工区域用隔离栏分隔,拌和站、加工场标准化建设,坐落紧促而有序。通过了解才知道,为了节约用地,建设者们因地制宜,在这秦岭深山中将临建设施(拌和站、钢筋加工厂、施工驻地)集中规划设置,这里秩序井然,没有扬灰和粉尘,一座座连体的小楼是为工人建设的生活区,并实行“小区化”管理,工人驻地生活区设置有洗澡间、晾衣间、工人餐厅、垃圾筐、洗衣房、工人业校等,为参建人员安心工作创造了条件。
更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斜井隧道洞口实现了人车分流,配备了电瓶车供工人上下工地,最主要的有轨运输系统布局统一协调,安全体验馆、绞车房、提升机、安全检查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丝毫不显突兀,现场的画面就像工厂一样整洁有序,要不是运转的矿车不停的上下运行才让记者确定这里是紧张的隧道施工现场。目前,来一号斜井参观学习的国内外同行络绎不绝,几乎每周都有,凡亲临者都对这里施工标准日常化,良好的秩序感、科技感赞不绝口。
在现场管理人员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虚拟现实的安全VR体验馆,管理处处长赵超志介绍说,这里设置的游戏操作式的“施工安全隐患排查”、VR模拟亲身体验“虚拟现实隧道逃生”、触感式“人机互动消防灭火体验”、触摸式动画“安全警示标志识别”等几个新颖的安全体验式项目,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寓教于乐,使施工作业人员身临其境地体验施工现场,直观深刻的获得安全知识,施工的每个工人都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随后,记者通过洞口门禁登记后,登上专供人员乘坐的车厢――就像一列微型地铁车厢,车辆在轨道上从洞口通过12分钟的行驶,进入了距离斜井洞口284米地下的隧道正洞。正洞内停放的电瓶车将记者一行人送到掌子面。途径一间精致光亮的小房间,探眼望去里面竟然有沙发、桌椅和饮水机。据介绍,这是专门为作业工人小憩的休息室,记者不禁感慨这样的施工现场才是真正的人性化,为一线工人打造尽可能舒适的工作休息环境。到达掌子面后,记者看到一台如同“变形金钢”一样的设备,几条长臂上下左右运转自如,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多臂凿岩台车”,宝坪项目积极实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理念,采用新设备代替人员作业,通过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回到斜井洞口,记者又来到有轨出渣系统的心脏部位――绞车房。宝坪项目总工程师赵颖超告诉记者,有轨系统的所有控制的关键就是这个绞车房。为了确保有轨运行安全,建设者琢磨了多个安全措施:一是监控系统,在操作室里整个有轨出渣系统的工况通过北斗视频监控历历在目。为避免误操作,操作人员按照超标准配备双人操作,就像飞机、高铁驾驶员一样分主副操作员同时操作。二是钢丝绳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钢丝绳,在洞上洞下变坡点、卸渣台端头等易磨损点铺设混合材质的尼龙地滚来托浮钢丝绳,防止运行时钢丝绳上下左右摆幅与钢轨接触磨损,并每天采用专业检测设备对钢丝绳进行每日体检。赵总工进一步介绍说,项目有个检修班,只负责有轨设备设施的检查与维修保养,并指着正前往左斜井的两个穿着醒目的红色工作服的工人说道:“瞧!那两个是左洞的检修工小王和老李,检修工小王和老李每天早上来到工地的第一件事就是使用探伤仪对钢丝绳进行的全方位“体检”,并将视频资料和扫描的钢丝绳损伤点数据上传到项目质量安全监督群里,确定在安全要求范围内没有安全风险后,井上井下信号工获得指令后方可准备打点信号,通知绞车房操作人员启动运行设备,每次先空载运行一个来回后才能进行运渣,这样确保万无一失。”三是安全保护装置,项目技术人员通过参照航母上舰载机返航时的阻拦索原理,在轨道矿车上大胆尝试、反复试验,最终在矿车端头增加了一个重达25公斤重的“三抓钩“,并在浇注混凝土无渣轨道上每隔20米就设置一道“阻拦索”。有了这道关卡的强力防护,即使绞车牵引钢丝绳断裂或者绞车刹车失灵,轨道矿车仅需10秒抓钩就可以迅速下落勾住阻拦索,防止了矿车继续下溜跑车。
从一号斜井出来,记者回到宝坪管理处,质安科张文向记者介绍了宝坪项目安全生产月情况,仅6月份全线安全培训及技术交底达100余次,全线各类应急演练达20余次。通过多方面、全覆盖的开展应急演练不但提高了全体参建者自救、互救的应急处置能力,也为项目安全生产提供“实战”经验。
采访结束时,管理处处长赵超志深有感触地说:“不怕千日严,就怕一日宽;不怕万事细,就怕一事粗。希望全体参建人员继续发扬大爱在心、为民开路的无畏精神,认真履职,确保项目安全生产持续稳步推进――生产再忙,安全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