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期 第179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7-12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朝“圣” 青藏线
新闻作者:文 / 马建辉 蒲 韬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一路高歌,势如破竹。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翻天覆地般的迅猛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快捷便利的现代交通成果,享受到了体贴入微的交通文明服务。中国交通事业70年沧桑巨变的背后,是几代交通人默默无闻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为交通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伟大时代的无名英雄,值得我们歌颂和纪念。
本期隆重推出《求是》杂志编审马建辉、记者蒲韬,近期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央媒体采访团青藏铁路调研采访活动时撰写的专稿,以飨读者。受篇幅所限,本文在刊发时略有删减。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该怎样探访、呈现青藏线,这是作为青藏铁路采访团成员的我们,在出发之前就反复思索的问题。如今,到了青藏线,到了现场,这个问题仿佛不再存在,我们每时每刻都被感染着、振奋着、洗礼着,在这群生动的劳动者面前,思考显得苍白,文字变得软弱。这使我们的采访,真真正正成了一次朝“圣”之旅。这个“圣”就是天路上的劳动者。
螺旋道钉
道钉,是铺设铁路时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专用钉子。在550公里多年连续冻土地段,青藏线使用的道钉与普通道钉不同,是专门设计的高强度防松螺旋道钉。其强度等级为8.8级,而普通道钉只有4.8级。青藏线共使用了300多万套这样的道钉,把铁轨牢牢固定在青藏高原永冻土层的枕木上。那些活跃在青藏线的劳动者,扎根雪域高原,以超强意志和毅力长期坚守极限条件下的工作岗位,正可谓天路上的螺旋道钉。
5月9日,北京气温最高升至30℃。采访团一行到德令哈工务段关角隧道工区采访。关角,藏语意思是“登天的梯子”。关角隧道平均海拔约3600米,空气稀薄,长冬无夏,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到达工区,迎着寒意弥漫的劲风,我们不禁裹紧羽绒服。拎着行李箱,上下几个台阶,人已呼吸急促、胸闷气短。团里最活泼雀跃的央视记者小梁也安静下来。我们知道,“高反”来了。
然而,就是在这里,有一群螺旋道钉般的青藏铁路人,常年守护着这一高海拔长隧,35年无安全事故。自老关角隧道通车以来,先后已有14位工长和数百名职工在此坚守,一代代传承并书写着青藏线道钉故事。1984年,吴瑞青刚满19岁,就在关角山麓走上工作岗位。时光荏苒,他这一坚守便是35年。从毛头小伙到技术骨干,到老关角隧道通风工区工长,再到今天新关角隧道线路工区副工长。吴瑞青网名“六月雪”,生动地向人们描述出关角的气象特征。他告诉我们,在这里,习惯了就不觉得那么苦了;时间一长,就扎根了,坚守就成了一种人生责任,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青藏线劳动者都有一种不同一般的坚守意识,像螺旋道钉一样沉默、坚忍、结实,承受高寒与风暴,承载重量与速度……在关角隧道跟工友们的交谈中,他们流露的不是彷徨、游移和怨悔,而是坚定、自信与憧憬。
张生林
今年63岁的关角隧道工区退休职工张生林,专程从西宁赶来接受我们采访。他说,一定要跟记者讲讲他的战友们――那些年轻铁道兵的故事。
日历回翻到1975年,铁道兵第十师西进修建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当时在铁十师47团2营6连服役的张生林和战友们奉命在关角山打通一条长约4公里的隧道(即老关角隧道)。恶劣的气候环境,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关角隧道塌方成为当时青藏铁路施工中最为悲壮的一幕。几乎每个月都有战士牺牲,每个月都要开追悼会。经过一年多苦战,隧道终于打通,但50多条年轻的生命却长眠于此。
1980年初,张生林复员回到青海农村老家,县里安排他到铁路部门工作。2003年,按相关政策,张生林可以退休回家,可他却向领导提出回到关角隧道做一名养路工。“我当兵后第一个工程就是关角隧道。我希望自己最后一班岗也在关角隧道。”当年7月1日,张生林回到阔别20多年的关角隧道,默默坚守了11个春秋。期间,有已是铁路部门领导的老战友请他“出山”任职,被他婉拒。
“好多十几岁的孩子,作为男人,没有结过婚,没有生儿育女,就牺牲了;作为铁道兵,火车都没坐过,就牺牲在铁路工地上了。我能多活40年,能娶妻生子,还有什么不甘心?”张生林喃喃自语。
青藏线的建设过程,也是劳动者以青春和生命、奋斗与牺牲为其赋魂的过程。青藏线是有灵魂的,这灵魂无私无畏、伟岸崇高,正因此,才有那么多后来者不畏苦寒,于斯守望、奉献,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格桑梅朵 冈拉梅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通天河护路大队辖区位于唐古拉山口北麓那曲安多县雁石坪镇八村,担负40公里铁路段的守护任务。路段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含氧量只约有海平面的50%,全年有6个月处于严冬,广袤草原常年被冰雪覆盖,8级大风不断,严寒刺骨,冰雹、碎冰漫天飞舞。这是青藏铁路全线条件最艰苦、气候最恶劣的路段。
正是在这样的路段,通天河护路大队常年驻守。大队现有队员210人,成立12年来,共出动人员44.9万多人次,徒步巡线90余万公里。这支傲立于生命禁区的护路大队,“缺氧不缺精神”,像眼睑守护眼睛、母亲守护孩子那样,日夜守护着青藏线,为其通车十余年安全无事故作出突出贡献。4月27日,经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审会议评审,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青藏铁路安多段通天河护路大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作家薛红信曾把天路养路工比作格桑梅朵(即格桑花),把天路乘务员比作冈拉梅朵(即雪莲花)。这里,我们想把通天河护路大队也比作格桑梅朵、冈拉梅朵――这些高原雪峰之上怒放的生命,阳光下优美,风暴中壮丽,以酷寒、狂风、暴雪、骤雨雕琢坚韧品格、不拔精神。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紫丁香 龙胆花
不该忽略的是,在每一位劳动者背后,都站着他们的亲人和家庭。他们的奉献,不是一个人的奉献。
拉萨车务段拉萨西站党支部书记张卫东,原在格尔木车务段做货检员,2005年响应单位“上山”工作的号召,自愿报名只身来到拉萨西站工作,一干就是13年。当时,张卫东孩子还不到两岁。13年来,他错过了孩子人生中很多宝贵的第一次:第一次进校园,第一次参加运动会,第一次表演节目……孩子对爸爸的印象,就像旅馆住宿的客人,来了住几天就走。
韩星芳,西宁客运段车长。谈到妻子,他满眼噙泪。那年,妻子怀孕待产,特别盼望他回家,每次都计算他回家的日子,在阳台上张望。星芳每次走到自家楼下,妻子都会在阳台上微笑着向他招手,他也仰起头向妻子招手。一次他回来,走到楼下抬头望阳台,没看到妻子。他心头一紧,疾步上楼打开房门,只有母亲在家里:孩子出生了,妻子在医院。
对于那些身处高寒区的青藏线守护者而言,他们更是既拥有“天堂般的爱情”,又面临“炼狱般的等待”。天路劳动者和他们的家人正是用这样的等待合奏着人世间亲情、爱情的逸韵高标。
除了格桑花和雪莲,青藏高原还有一些美丽的花,在德令哈我们看到紫丁香,在拉萨有龙胆花,这些精致的小花看起来柔弱,实际都耐寒耐旱、格外刚强。她们和格桑花、雪莲一起,美丽着雪域高原,美丽着青藏线。
……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反复自问,为什么面对这些劳动者,内心总会涌起“圣”的感觉?青藏集团把青藏铁路精神概括为“挑战极限,永创一流”――极限条件下永创一流,这或许就是“圣”之所在吧。
(作者分别为《求是》杂志社编审、记者)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