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汉中市“优秀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赵金红
新闻作者:文 / 彭 昆

2014年4月,汉中市机关部门单位包村扶贫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动员会召开后,赵金红带着组织的重托和亲人的期望,从汉中公路管理局机关走上了西乡杨河村“第一书记”的扶贫路,这条路一走便是五年多时间。如今,杨河村的路通了,电稳了,村美了,人心齐了,村民和村集体实现了双增收,159户447人实现了稳定脱贫,真正从一个后进村,成了十里八乡老百姓都“眼馋”的模范村。
脱贫路上“一起奔”
上任伊始,正值三夏大忙季节,赵金红就做好了靠上、拼上的准备,直接带着铺盖卷到村“安家”,要打一场“持久战”。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赵金红和驻村工作队员走村入户摸排调研,主动到田间帮助留守老人收割油菜、做农活,挨家挨户拉家常、摸实情,两个多月下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口、收入、家庭状况他都了然于胸,并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同时他依据扶贫开发政策编制完成《杨河村2014―2016年扶贫开发发展规划》,制定市公路局《包村扶贫实施办法》《干部联户扶贫实施办法》,组建市公路局包村扶贫领导小组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建立局机关副科以上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工作机制,形成了书记局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齐配合、帮扶干部抓落实、驻村干部抓协调的工作体系。从那时起,他和他的扶贫工作队真正拉开了脱贫攻坚战的序幕。
挖穷根的“领路人”
为了杨河村村民长期受益,彻底摆脱贫困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赵金红根据杨河村实际大胆提出了人才强村、产业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兴村、农业稳村五大发展战略,并将杨河村划分为生态旅游区、产业园区和主题文化观光区三个板块,得到县委领导充分肯定。2014年,他帮助引进社会资金350万元建起了茶叶加工企业,修建村组公路1.5公里,为村“两委”购置了复印机、电脑等办公设备,当接通网络的那一刻,村党支部书记刘光志和村干部们激动地说:“盼了多少年了,咱们终于也有了高科技了!”2015年,他坚持“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思路,在全县贫困村首家成立村级农业养殖技术指导服务中心,全村发展茶叶1070亩,养殖生猪5000头,肉牛150头,土鸡17400只,全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启动,干部群众和贫困户的精气神迅速提升,当年92户贫困户167人通过多种措施脱贫。2016年,坚持以茶叶种植、生猪、肉牛、土鸡养殖为主导产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争取省、市资金164万元实施通村(组)路建设7.6公里,落实48万元扶贫补助资金和小额贷款指导成立4个专业合作社,92户167人通过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等措施实现脱贫。2017年以来,他结合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理念,深挖茶园观光休闲旅游潜力,争取4公里通村公路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茶园观景平台和景观长廊,栽植苗木6000余株,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杆,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电力照明、农田灌溉、公共积累、通讯网络和精神文明建设难题。
永不走的“工作队”
“杨河村的‘穷根’就是村组织涣散。”这是“第一书记”赵金红经过充分调研后得出的结论。为此,他致力于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发挥多年从事政治工作的优势,从抓党建破题,帮促党支部成为村里脱贫摘帽的主心骨,让党员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始终坚持“四议两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大力宣传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组织开展“两学一做”、“三讲三当”和“激情、干净、超越”主题活动,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讲党课,定期组织局机关党员干部看望慰问贫困户,实施贫困大学生资助计划,建立连心结亲帮扶工作机制,制作以精准扶贫、平安建设、道德建设和党的建设宣传专栏户外宣传广告200余幅(面),使全村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2018年2月,他被调整回局机关继续从事工会工作,可他的心已留在了杨河村,直到今天,他还牵挂着杨河村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于是,他每周都要回村住上两天,和以前一样走访群众、协调项目、指导工作、推动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