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期 第179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7-30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第一版 下一版 >
老 师
新闻作者:文 / 杨智航


《去圣乃得真孔子》
李零 著
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
国人尊孔,已有两千余年,一声至圣先师将孔子捧入神坛。然大众何为圣?圣的本意又是什么?
李零结合《论语》及孔子当时生活的年代给出的定义是:圣人是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聪明人;圣人是南面听治,统治天下,安定万民的人;圣人是各种发明的集大成者,不是自己的发明也是臣下的发明;圣人是尧,舜一类的上古帝王,都是死人。
其实孔子是不愿意成圣的。孔子晚年弟子子贡等人就欲树孔子为活圣形象,当即被孔子拒绝。孔子认为他无论怎样都达不到圣人的地步,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是特别聪明的人。按照上智,“中人”之上,“中人”之下,下愚的等级分类。他将自己定在“中人”之上的等级,算不上第一等;再者他没有权利,不能像尧舜那样做到“博施于民而济于众或修己以安百姓”;最后他认为圣人是死人。活着的人是没有称圣的。
孔子过世之后,子贡等孔门弟子开始再次树孔子为圣。然而自子贡这批尊圣的风气开始,上古圣人的概念便乱了套。朱骏声说:“战国以后所谓圣人,尊崇之虚名也。”自此以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的是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汉儒。宋明理学尊的是朱熹三纲三从存天理灭人欲的宋儒。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在尊孔尊儒的过程中收获颇多,至少他们有人进了四圣,跻身十二哲,同孔子一样,供人瞻仰。
尊孔子为圣已经背离了孔子原意,开宗立教更甚之,过犹不及,更是喊出儒释道三教。孔董之道算是治统,孔朱之道算是道统,现在这立教,算是教统。意识形态越来越超脱,越来越虚幻。
就拿儒、释、道三教来说,其中释、道二教在民间关乎的是牛鬼蛇神,仙魔精怪,而所谓“儒家教主孔子”讲的是什么,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教的是什么,教的是文学,德行,言语,政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释、道以民众为基础,走的是群众包围精英路线,树的是群众基础。而孔子面对的则是士及士以上的阶级,走的是精英路线,树的是贵族古礼基础。是民与小人无发涉及的,故此儒学本身也算是小众。李零便是看到这些荒唐的人和事,便出写一本反映最真实孔子的书。
孔子矗立神坛良久,原本历史中的孔子形象逐步遗忘,一些所谓孔子传人为了一己私欲,不断曲解孔子思想,为自己牟利。孔子成圣,凡是圣人皆行正义,皆言经要,然《论语》是什么,是师徒间的对话聊天,是孔子讲给学生听的,其中师徒的嬉笑怒骂不加掩饰寥寥数语但写意传神,所以《论语》本身透露着就是走的精英立场,与大众无关。
同一问题,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出发点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这也正是印证了那句因材施教,所以不要抱着经学的态度去学子学。也就不要曲解《论语》,美化之,神话之。比如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原文本没有什么难解之处,但有些人非把“女子”解读为“汝子”将“小人”曲解为小孩。
说了这么多,那孔子的价值在哪里提现?借用李零的总结:孔子是当时学问最大者;是社会批评家;是百家争鸣的开启者。
李零为何得出此结论。那是因为他亲自重走了孔子踏过的路,行程6000多公里,带来的空间感、时间感是无以言表的。那是因为他凭借自己多年来查阅了众多历史文献及最新出土的发现。那是因为他仔细的观摩了山东曲阜的孔子遗迹,看了孔庙,观了孔像,查了孔谱……
可能这是从事考古、古文学、古文献研究的老师与那些所谓学者大师的不同之处,因为他们不妄语,讲事实。不会口无遮拦,落口诉之。
也正是因为有像李零这样小心求证的谨慎学者,我们才能更方便的了解孔子及《论语》,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浩瀚的有关文献我们没有时间去整理,那为何别人帮我们整理出来,就要抨击回去呢?
孔子反对虚伪,主张与人为善。体谅别人,防止对人偏见。反对拉帮结派,强调独立不阿。当那些自我标榜为文人、儒士的人,当你们口诛笔伐时愿能记得自己的举动能否称的上仁人。
 (作者供职于渭玉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