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期 第181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10-1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第四版 下一版 >
微醺月夜的《回声泉之旅》
新闻作者:■ 宋叶飞



周末,堂哥家的女儿要出嫁。周五下班后,我便驱车返回了距离县城仅十多分钟的老家。

算下来,和堂哥已经半年多未曾谋面了。堂哥年长我十多岁。儿时那段残存的记忆里,他一直是村里的“孩子王”。在那个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里,每逢周末,他便带着我们一众小屁孩在村里“征战四方”,因此和他格外的亲。此番得见,自然是攒了一肚子的话要倾诉。但因他在外地就职,对这个生养他的小县城已经略显生疏,所以准备女儿出阁的相关采买,只能由我代劳。

周六早起,经过一天的奔波,终于在晚饭前将大伯手写的那张采购单上的物件采购完毕,闺房也布置一新 我也终于可以坐下来喘一口气。送走了前来道喜的乡邻,堂哥径直走到我面前。“这两天你跑前忙后的,辛苦了。这会闲了,叫你嫂子整俩菜,咱俩喝一杯吧!”

于是乎,趁着月色,我俩把酒言欢,分享着半年来的生活点滴,不多时,一瓶酒已然被我俩瓜分下肚。担心再喝下去误了明天的大事,我在大伯的“笑骂”中回到隔了几步路的家中,倒头便睡。

半夜渴醒,起床找水,不忍惊醒了酣睡中的家人,便一人蹑手蹑脚的摸到厨房。一杯水下肚,顿感睡意全无。返回卧室,抹黑在枕边随手抓起那本读了一半的《回声泉之旅》后折返客厅,伴着乡间夜里此起彼伏的虫鸣声,借着微醺的酒意,徜徉在奥利维亚·莱恩笔下那段文坛巨擘和美酒缠绵一生的曼妙之旅。

《回声泉之旅》中,奥利维亚·莱恩独自背上行囊,从纽约出发,南下到基韦斯特,再北上到西雅图,完成了一场跨越北美大陆的文化探寻之旅。书中描写的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和雷蒙德·卡佛六人,既是享誉全球的文坛巨擘,又是一生都在与酒与混乱不堪的命运纠缠的“酒鬼”。他们从纽约喝到巴黎,从深夜痛饮至黎明,在酒吧和戒酒互助会两头缠绵。借着酒兴,他们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跟随着莱恩的旅程,思绪随着她的脚步,游走在纽约、基韦斯特、爱荷华城、西雅图……

合上书本,细细想来,文人与酒,似乎是分不开的。酒,可助兴,可去愁,更是灵感的源头。其实不止国外文豪,似乎国内文人与美酒之间“缠绵悱恻”的故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从古往今来充斥着的大量关于文人和酒的轶事可见一斑。前有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宣言,后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慨叹。而到了盛唐时期,文人与酒的交织更是绵密。这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李白了。在他现存的1500首诗文中,描写饮酒的诗篇就有170余首,《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对酒》等更是广为流传。杜甫更是在其《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下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善饮,白居易也不遑多让。据传他那首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就是在醉酒之后,听了歌伎弹奏的琵琶曲,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连夜写成的。无外乎台湾诗人洛夫曾有着“若是将唐诗拿去压榨,至少会淌出半斤酒的”的笑谈。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又将看到借着酒兴写下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的王羲之;还能看到酒入愁肠化解相思泪,继而写下《渔家傲》的范仲淹;也能看到晚年嗜酒如命的李清照,以及她笔下“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的《声声慢》……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史就是蘸着酒写成的,随处都飘散着浓厚的酒香。国人善饮好饮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商务宴请、亲朋聚会、婚丧嫁娶,都少不了美酒作伴,也就有了“无酒不成宴”的说法。高兴时,与友人小酌几杯,穿插着各种酒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失意时,一个人自斟自饮,化解心中愁肠,不失为排解孤寂的方法。当然,酒虽能解百般愁肠,喝多了也没少耽误事,因此奉劝诸位——好酒莫贪杯,微醺胜买醉!

不知不觉间,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虽是一夜未眠,许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缘故吧,丝毫不觉的困。简单洗漱完,便起身前往堂哥家,开始加入到热闹的接亲队伍中……

 (作者系西禹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