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著,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赵育:寻找“过心”的人
刘震云的文学世界是底层群众的七情六欲,生活的平庸琐碎。书中人物大多生活在底层,日夜操劳,为生计奔波,忍受不计其数的窝心事,苦闷、烦心无处诉说。谁也无法逃离生活而存在,他们只能在无奈孤独中艰难度日。
他们一直在寻找“过心”之人。亲人之间亲情缺失,非但烦心事不能倾诉,连最基本的生活也无法保障:杨百顺的父亲为了孩子长大容易掌控,竟使手段让难驯服的杨百顺上不了学;巧玲的妈妈与人私奔,撇下只有五岁的巧玲,最后巧玲被人拐卖;曹满囤重男轻女,女儿得了老鼠疮不给治,孩子活活疼死。
既然家人之间的感情如此淡漠,那么兴趣相投、说得上话的朋友呢?有时你把别人当朋友,别人并不拿你当朋友。老杨什么事都与老马说,可老马连婚席都不愿与老杨同桌;杨百顺只与隔壁老高诉说家里不顺,可不知老高是与妻子通奸之人;牛建国与相交颇深的十几年好友,为十几块的猪肉钱分道扬镳。婚姻爱情更是一塌糊涂,姥爷杨百顺与外孙牛建国皆因“说不上话”遭到妻子背叛,杨百顺找到妻子和老高时,他们同吃一块红薯,还有说有笑相互打闹,刺痛了杨百顺的心。
亲情、友情、爱情,支撑着一个人的精神,却相继地缺失,这其中包含的心酸和无奈,内心的孤独无处慰藉,何其悲痛。杨百顺一生喜欢的事就是喊丧,对他而言,这种呐喊能释放心中的憋屈与疲惫。如同县长老史喜欢木匠活,县衙天天晚上灯火通明,衙役们陪他做桌椅;染坊东家老蒋养猴子供自己消遣。但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他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来生活,更别说兴趣爱好,终其一生也只能改名为罗长礼,想象自己是喊丧的罗长礼。
人们为了寻找寄托,寻找朋友,寻找爱情,找“说得上话”的人而奔走而流浪,希望排解孤独,被人理解,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是孤独和苦闷的精神感受是无法言传的,人们注定永远都在困境中摆脱孤独。 (作者供职于长安管理所)